北大数学系新生家长会上,一位副院长的话挺能体现他们的教育理念。大意是,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意敲开任何一位老师的门,咨询、请教、研究、探讨任何问题。老师不但不会厌烦,还会对学生平添几分好感。因为,在老师们看来,为积极上进的学生提供辅导是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希望向上攀登,老师愿意做这个梯子,但不会上赶着到网吧里去找那些沉溺于游戏的学生来学习。当然,这样的学生也会有人管,那是团委等部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们的事儿了。
据了解,北大数学系除了班主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外,还为每10个学生配备了一个导师,专门负责学生在学业上的指导、辅导、引导。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希望学生们要主动地和老师取得联系,要自己去找向上攀登的梯子。
我在和学生接触中也是如此。我会主动告诉学生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东西,但我更希望学生主动地问我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不遗余力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和盘托出。有的学生告诉我希望得到一个理想的高分,我会帮助他去实现这个目标。有人说,在学校时老师可以努力满足学生,到社会上谁还管这一套。我却认为,争取了,目标不一定能实现;但不争取,目标肯定不能实现。学会了争取,学会了去找那个梯子,只会对成功有好处。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说这话时,人们多少都有点儿不以为然,用以讥讽那些只是关注会哭的孩子的行为。其实这话还是挺有积极意义的。道理很简单,哭是吃奶的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主要方法。你不哭,别人怎么知道你饿了呢?
让学生自己去找攀登的梯子,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是有好处的。其一,这可以刺激学生不断向上的欲望。没有这个欲望,肯定不会想着去找这个梯子。甚至,梯子就在眼前也想不起来用。所以,这样的学生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其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积极性、主动性是学习成功的最重要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要素。缺少了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着让老师拿着鞭子赶着走,要么走不远,即便走几步也会不大情愿,说不定还会向相反方向去了。即便是被老师逼着勉强学了点儿东西、混毕了业,缺了积极性、主动性,在学术上、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所发展。其三,有助于学生养成向他人请教的习惯。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是别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先开口告诉我们他们的经验、体会。这就需要我们去问。以前有“不耻下问”的说法。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不羞上问”、“不羞左右问”。如果连老师的门都不敢敲,恐怕也很难开口请教别人了。
有的学校却不大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和锻炼,而是用自己制定的一些所谓的制度去约束学生。有位北京高校的学生告诉我,他所在的学校开学时向他们公布了一系列不准,很是令学生反感。不准上课不带书;不准上课听音乐;不准上课睡觉;不准学习时间去网吧。这一个个“不准”,不知道该校如果去监督、去落实。如果没有可操作性,这些“不准”就是再多,也没有太多的用处。更何况这些“不准”禁止的行为,有的本身就无法衡量和判断或者禁止的就没有太多的道理。
比如,什么算“上课睡觉”有时就很难界定。是打呼噜了,还是趴在桌子上?是眼睛闭上了,还是睁着眼睛却目光呆滞?如果教室大了,坐得学生多了,讲课的老师看得过来吗?至于“不准上课不带书”,似乎更没有太多的道理。我讲的有些课,根本就没有合适的教材。即便是有一本参考教材,上课时间也用不上。像这种情况,让学生带着本来有什么用?
与其用一个个似是而非的“不准”去限制学生们的行为,真的不如引导他们尝试着去寻找攀登的梯子。要相信学生,如果他们真的愿意去做一件事情,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做。如果他们打心眼里反感一件事情,学校需要做的不是用一个个“不准”去增强这种反感,而是要引导他们、吸引他们、激励他们,用高质量、高水平、高品位的教育来征服他们。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9月12日《北京考试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