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我在北师大等你”里的那个“我”是那么的厚道,我却要在这里揶揄、调侃她。要把这些话说出来,总觉得似乎不太厚道,但是不说出来却觉得更不厚道。
转瞬之间08高考在即,对于每个考生和家长逃避不了很多无奈的选择。
对于少数人来说,还要痛苦地在“复读”(有人把他称之为勇敢)与“放弃”(有人把他称之为退却)之间作痛苦的选择。
假如真有人来问我:
1.孩子第一年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你会建议孩子选择复读吗?
我的回答是:不!
2.孩子第一年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孩子选择复读你会支持吗?
我的回答是:是!
如果他自己选择了复读,那我会毫无保留(必须把被动变成主动)地支持他。观点见我的复读重起步,效率绘新图。而我同情和支持的根本理由是:我以为除了少数人以外,选择复读的多数人不是出于“勇敢”,而是出于“无奈”。
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是否应该选择复读,怎么样情况的考生适合选择复读?答案决不是唯一的,请不要说在哪一种情况下,做某一种选择的“观点最正确”、“理由最充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每种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
千万不要受任何误导,也不要受各种干扰,自己的前途,自己把握。
也许我的这几篇文章和我下面要揶揄、调侃(或称忽悠)的《我在北师大等你》一样,都是误导。
呵呵!选择有风险,决策须谨慎。
《我在北师大等你》的故事长期以来感动了多少人实在无法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高速传递效果的凸现,现在《我在北师大等你》已经彻底地“深入了人心”,成为所有复读生的经典理论,成了拒绝复旦、浙大、上交大,坚持努力复读,在明年、后年、大后年或大大后年考上清华、北大、北师大(北师大真牛啊)的根据,成了在普通院校报到后读不了多少时间就退学复读的经典榜样。
放弃“XX大”选择“北师大”可以在80岁时不后悔,对于这句话,有人认为作者有炒作“北师大”炒作某某人之嫌。本草根觉得这个问题在其次,首先他是“复读”的狂热鼓吹者,他误导了一大批学生、家长,甚至老师。
若真要把复读称为“勇敢者”者的选择,按照这个逻辑,其实选择“北师大”是算不得最勇敢的。众所周知,在真正的勇敢者眼里,连“复旦”、“上交大”、“浙大”也不值得一提。
如果放弃“北师大”而选择复读,争取四年后考上“北大”定会连100岁时都不会后悔。
如果放弃“北大”而选择复读,争取十年后考上“哈佛”定会120岁后也都不会后悔。
对此,本草根却表示极其反感。
记得我在2006年8月份,在一个坚持让孩子复读的家长的一篇名为“苦读四年,终圆清华梦”歌颂性报道的转贴后面,曾经做了多次批评性的评论,选择其中两条:
之一.看,一个新时代的范进是怎样炼成的。
之二.你不算最伟大,你不算最勇敢,与《儒林外史》里的范进相比,你还差得很远很远!
下面就是无名氏写的《我在北师大等你》,山路水桥在转贴时,对本文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动过。
特别加以彩色显示的红字,山路水桥觉得好象不是原作者的意思,估计是在不断转贴修改中,被某些好事的转贴者为了拔高、完善这师生俩,而做的改动。
然而,这样一改,反倒成了被用来讽刺故事标题中的“我”之“言不由衷”的虚伪。仔细地比较一下红字与黑字的意思,你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无可适从。
我的揶揄和调侃(或称忽悠)完了,现在请大家开始“欣赏”原文。
于丹:我在北师大等你
她成就了他的传奇,成了他的奇迹,而其实,他又何尝不是她的奇迹呢?
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一名老师。那一年,她带队到美丽的青岛招生。整整一天的考试,学生的资质都很一般,老师们都很疲倦了。就在老师们要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的时候,跑进来一个男孩。他穿着蓝运动衫,斜挎着一个黑色的包,怀里抱着一堆东西来到了老师面前。老师们都有些吃惊地看着他,因为他的穿着和神情一点儿也不像来考试的,就像是一个正在玩耍而误入此地的男孩。
他把笔记本电脑打开,放到老师的桌上说:“老师您看,这是我做的网站。”老师们还在看他做的网站,他又从包里掏出一大摞装订好的纸说:“老师,这是我的论文,这是写给教育部的有关教育改革的,这是有关天体物理的,这是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老师们正在翻看着他的论文,他说:“老师,我给你们跳一段街舞。”老师们又睁大眼睛看着他做着如杂技般惊险又潇洒自如的动作。在老师们惊奇的目光中,他跳完了,一边擦汗一边说:“老师,我上那边弹钢琴去了。”
刚刚还激情似火的他又优雅地坐在钢琴面前,细长的十指跳动着,音乐如流水般倾泻而出,琴声悠扬、动听。一曲结束,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缓过来了,我给你们唱一首我自己写的歌吧!”他挎了一把吉他,说:“这首歌是我自己作词,自己作曲的,现在我自己再来演唱。”他边弹边唱,歌声质朴、干净,仿佛青草散发出来的清香。
表演结束,几个监考老师还在惊奇地看着他,他说:“老师们,我的表演结束了。”
她问:“你高考能考多少分啊?”
“580分左右吧。”他回答。
“那差不多啊。”她说。她把自己的手机号给了他,说:“有消息,别忘了给我发短信啊,我在北师大等你!”
高考结束后,她就天天等着他的短信,终于,他发来了短信说:“老师,对不起,我考得不好。”
“你考多少分啊?”她问。
“390分。”他回道。
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分数,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水分呢?当时她对他的好感顿时失了不少,或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浮夸、学习又差的孩子吧,她想。渐渐的,她忘记他了。
开学后不久,她又收到了他的短信,他说他在北师大附近的一个民办大学读书。她邀请他到她家做客,但他一直没有去。
10
月,他的学校举行新生运动会,因为学校的操场太小了,就借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操场。运动会结束后,他一个人坐在运动场空荡荡的台子上放声痛哭,一直哭到浑身无力。他给她发了一条短信说:“跟你说句不自量力的话,我觉得这个校园应该是我的。”从那以后,他经常悄悄地溜进北师大,但从来没去找过她。有一次,她明明看见了他,但他一闪又不见了。
一天,她给他发短信说:“你来北京这么长时间了,我请你吃顿饭吧?”他回道:“好啊,好啊!你们这儿老吃米饭,你就请我吃馒头吧!”
那天,他们第二次见面了,她觉得他瘦了一些,还像以前那样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她不停地鼓励他:“读哪所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度过大学这几年,如果你能坚持不懈地学习,机会时刻在等着你。好好加油吧,我等着你考我的研究生!”
第一学期过完的时候,她得知他是他们学校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是他们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但他却做了一件事先没跟任何人商量的事,他直接找到校长说:“我要退学。”
校长惊讶地问:“为什么?”
“我要再考一次北师大,因为那儿有位老师在等我。”他说。
“那位老师知道你要退学吗?”
“不知道。”
“你妈妈知道吗?”
“不知道。”
“你还是个孩子,这事关你的前途,不能这么冲动啊!”校长语重心长地说。
“校长,我现在
18岁,你让我做一件我 80岁都不后悔的事吧!”
校长定定地看着他,点点头,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祝你成功!”
就这样,他到了家,用同样的话说服了家人,最后他又短信告诉她:“老师,我退学复读了,暑假后,我们北师大见。”
复读,谈何容易啊?万一还考不上北师大,他又如何承受呢?她为他不安起来。
复读的那段时间,他们经常通短信,她一直在鼓励着他。三月份,艺术系开始报名了,报名总共是三天。第一天,他没有来报名,第二天,他还没有来报名。第三天的上午过去了,他依然没有来。中午,他给她发个短信说:“老师,我终于害怕了,我越复习越知道害怕了,我可能考不了了。”
她的心里一阵紧张,最怕的事情终于来了,她回道:“孩子,打仗不是不能失败,而是不能败给自己,败给对手并不丢人。”
他看到这个短信,手握手机,一路跑来,终于赶在结束报名之前的一个小时,报上了名。报了名,她说:“我在北师大为你加油!”
再次相见是在艺术课的考场上,他进来拉过来一把椅子说:“老师们,我又看见你们了,我跟你们说什么呢?我就说说我这两年的经历吧!”
她终于知道,原来,他之所以高考考得那么差,是因为在高考当天的凌晨,他得了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手术过后,他还没从麻醉状态中缓过来,就要上考场。父母和医生都极力阻止他,他说:“我要去北京,北师大的老师还在等着我呢,我要是不去,会后悔一辈子的。”最终,他走进了考场。但麻醉渐渐消失的时候,疼痛如洪水般袭来,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滴落在试卷上……
他讲完了,给老师鞠了躬就转身离开了,考试被迫中断了,因为所有的女老师都在哭,男老师的眼圈也红红的。后来,有个老师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能难倒这个孩子?”
终于,他以高分考进了北师大。报到的那天,他从青岛坐上车就开始给她发短信:“现在车轮就要启动了,我开始去北京了。”夜里的时候,他又发来短信:“老师,明天早上迎新你在吗?”
“我在的,我肯定从早上七点钟就站在校园里等着你。”她回道。
早上,他坐的车到站了,他开始了现场直播似地发短信说:“我现在下车就开始往你那儿飞跑。”
“我现在看到北师大南门了。”
……
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拿着手机,满头大汗地跑着,直到他来到她的面前。这是他们第四次见面,这个时候,他成了她的学生。
现在,这个孩子还在北师大读书,他的成绩非常好,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是北师大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每当她看见他的时候,她就会对自己说:“得此生,夫复何求?”
一天,他给她发短信道:“妈妈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勇者不惧,老师让我懂得什么是智者不惑,你让我知道什么是仁者不忧。您在我心中的这三重身份。时时刻刻伴随着我成长。有了这三盏明灯,路再远,夜再黑,我也能够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强烈推荐优秀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