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路水桥
山路水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055
  • 关注人气:45,3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选择复读’继续唱反调

(2007-07-23 07:28:59)
标签:

教育

高考

复读

分类: 附庸风雅充斯文

与‘选择复读’继续唱反调

山路水桥

  预告:下一篇有关复读的文章

《既然选择了复读,就要更讲究效率》

发表时间为(不迟于)8月8日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自己还没有开博。就在许多场合与选择“复读”的朋友大唱反调,让不少人听着心里不舒服,因为找不到我的“家”,没有和我讲道理的“地方”,只能在别人家里笑着“谴责”我这张“乌鸦嘴”。
  因此,有人就认为我是对复读持“全面”否定的反对者。
  当你仔细看完了我的文章后,你会知道,其实我对复读并不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对于身陷悬崖绝壁处,已经退无可退,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放弃,无奈地、痛苦地做出复读选择的朋友,我是同情的、赞成的、支持的。
  我只是反对高分复读,例如:对于有人只因为上不了一本要复读,或者因为上不了名牌一流要复读。这就是我坚决反对的。
  为什么就一定要死抱住“一本”、死抱住“一流名牌”,不能作任何放弃?

  只要脚下还有别的路,修正目标,改个方向又如何?

  去年在一个网站上读到一篇“四年复读,终圆‘清华’梦”的文章后,我不客气地多次写过多段评论,对作者的观点表示强烈的不能认同。可惜没留评论的底稿,现在也搜不到该文了。但是自己当时发言的思路,还是记忆犹新的。
  我这个人认死理,如果没开窍,会继续钻牛角尖。因为我“对复读”的“偏见”至今还是没开窍,所以看来今年的这个牛角尖还得继续钻下去。
  高考与科学研究不同,科研是允许三次、五次、十次、百次、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新来过,陈景润虽然最终也没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但是他百折不饶的精神,永远值得称颂。但是,高考却应另当别论,一次、二次足矣!新时代的范进,实在不值得称颂。
  复读一次一般得一年,而这一年基本上都是简单地重复一年,老的知识在简单重复中因没有新鲜感而激发不起加深记忆的欲望,而新知识一般是学不到的(当然也没有必要学)。

  学会新的思考方法,改变原来的习惯是复读的要诀。

  但是在原毕业学校凑合着复读,新的思考方法是一点也都学不到的。

  自己的特长不见得会更长;

  自己的特短却一定会更短。

  这样的复读辅导班,简直不仅在“谋财”、而且也是在“害命”。而你,就是在苦等一年,再次去摸那张“不知能不能中大奖”的彩票。
  一次高考中,运气和临场发挥的因素是有的,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因素而决定选择复读,那么就有点牵强附会、莫名其妙了。
  大家都明白“运气和临场发挥”是带有极大随机性的,通过一年复读谁也不能保证“铁定”能解决这个随机性,相反情况可能会更差。运气是不会眷顾“只盼望来年碰一个好运气”的人。
  还不是跟着心理咨询师去调整一年心态更实在,或者说句玩笑话,到庙里向菩萨磕一年头、烧一年香,说不定会更有效。
  事实上高考的失误,多数人除了运气和临场发挥的因素外,必须承认,自己在知识、方法、技巧上,一定还存在有某些较大的缺陷,这才是你复读的真正的必要性和巨大的潜力。

  只怪罪于运气和临场发挥,否定自己一定还存在有某些较大的缺陷的人,这就说明你已经否定了自己通过复读有继续的提高潜力,那么你的复读利弊之比就是0:100。
  现时的高考是残酷的,平时再优秀,也是一次高考定“终身”。这样,每年的高考,就必然会铸造出一批新的高考失意者来。
  可以理解和想象,高考的失意者们,谁也不肯接受这个一次高考定“终身”的结果。

  大家都想要改变“一次高考定‘终身’的结果”。然而,在不同的思考下,就有不同的结论和不同的选择。
  于是,有人捶胸顿足的痛楚以后,会正面地面对现实,接受挑战。为了自己的目标,修正自己的道路。上不了名校,就不依赖名校来定自己的“终身”,相信自己“平时的优秀”在次一级的普通高校里,也必然能得到继续。决心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终身的命运’由一次高考来决定”的现实——将来以自己更优秀的实力去工作或考研。
  当然,也有人不屈不饶,一往无前,永不言放弃。为了名校的“终身”,甘愿冒着高考的猛烈炮火,在枪林弹雨中,前进,前进,进。在一年、二年、...、N年后,不断重赴考场二考、三考甚至四考,直至最后成功。
  对于某些朋友来说,金钱成本可以不计,时间成本也觉得也是耗得起的,十七八岁的你,浪费一二年无所谓。那么你个人的选择只对你个人负责,旁人是无权指手画脚的。

  当然,把旁人的话,当作是对你的某种提醒,适当地听听也许不是多余的。
  同时,你也要注意,不要去指手画脚,误导别的已经决定不复读的人,去拾起原先的放弃,重新选择“复读”之路。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就叫“人各有志”。

  鄙视复读、排斥复读,是不对的;

  降格求稳,只选低级次级学校也是不可取的。
  不要把选择“复读”看得那么神圣,犹如一飞冲天的鸿鹄,高声为他吹响冲锋号。
  不要把选择“放弃”看得那么渺小,不如枝头檐下的燕雀,低声笑他打仗往后跑。
  复读成功者,年年都有,处处可见。实际确是极少数。
  不复读而成功者,年年都有,处处可见。却非常多。
  媒体追捧的总是极少数,这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复读辅导班鼓吹的也只是极少数,是为了产生经济效益。
  复读成功者的成功只是高考成绩的提高,他们在大学里以及更后面的情况,媒体不会再跟踪了,复读辅导班的老师对此也不再感兴趣了。
  不复读而成功者,讲的是实力与贡献,社会上有识之士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虽然媒体没有到处传颂。
  哈佛是“诺贝尔”的摇篮。不向往名校的学生,决不是好学生。
  可是,我们一定还记得,在这个摇篮里摇过的很多人,曾经对我们反复说过同样的话:“与诺贝尔的距离,你们和我们大家都一样的远。”
  在中国,名牌大学就那么几所,考不取名牌大学,你不见得就此失去了美妙的“终身”。
  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年毕竟只有几个人,得不到此奖,你的人生未必就黯然失色。
  当“崇高”的理想成为泡影,我们就要放弃编织另一个“崇高”的美梦。
“放弃”,其实放弃的不是理想,而是放弃那个不切实际的“崇高”。
  “英才成长公式”可能真的会有,专门培养英才的“牛”老师,也许真的会有。但是“诺贝尔成长公式”、“哈佛成长公式”、“状元成长公式”或“英才培养模式”不一定适合你或者我,而只适合他。
  所以我总怀疑,“执着的美”是否略显得有点虚无;
  所以我总相信,“放弃的美”可能更能够切合现实。

 

  一直想写这个主题,一直没动笔。今天也没空多谈,收到博友恋恋秋叶为儿子选好了复读学校的消息。很开心,也更觉得本文再不写太晚了。赶紧写吧。只能把近两周来,与博友在评论中、留言里及纸条上讨论时讲过的话,简单罗列一下。虽然可能显得比较凌乱,但逻辑上是不会有矛盾的。因为,自认为在本问题的思路上,从去年到如今更臻“成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