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方法例析
——对《论语》的教学法阅读
哦,天哪!
孔子的教育理论是相当丰富的,别的不说,单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就够我们琢磨一阵子。我曾把孔子的教学思想与外国的“全纳教育”作过对比,觉得“全纳教育”的基本要素孔子都具备。这次不想再去研究他的思想了,想从“道”的感悟进入“术”的发现,即从教学方法运用的角度再对《论语》进行一次扫描,以期从中发现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打开《论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应该就是“子曰”了,几乎每个段落开头都是这两个字,中间出现的次数也是多得很。这本语录体的儒家经典似乎一直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孔子的教学,是以讲授、说教为主的。然而,如果我们真正走进孔子的一些教学案例,就会发现,其实孔子所用的教学方法不仅灵活多样,而且极具现代教学理念。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孔子的学生陈亢大概担心孔子给自己的儿子孔鲤开小灶,于是悄悄问孔鲤:先生有没有给你特别讲点什么啊?孔鲤说:没有啊。就是有一天他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从那儿经过,他问我学没学《诗经》,我说没有。他说不读《诗经》你用什么方式跟人家交流呢?于是我就去读了《诗经》。还有一天他又问我学没学“礼”,我说没有,他说你不学“礼”怎么在这个世上立足呢?于是我又去学了礼。
在这个生活情趣盎然的对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孔子“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思想,还能发现他“问题驱动,自主探究”的教育方法:他没有手把手地教自己儿子读《诗经》,也没有向儿子传授“礼”的核心理念与框架结构,更没有讲解“礼”的具体内容;他只是提醒儿子“诗”和“礼”是应该学习的,这是“问题”(即学习内容),然后告诉儿子学“诗”可以用于交流,学“礼”方可立身,这是学习的目的,是对儿子学习的驱动。当儿子懂得该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以后,他便不再过问,完全由儿子自己去学习、研究。
有人可能会不放心:如果孔鲤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怎么办?这在孔子的其他教育案例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个案例是孔子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他似乎没有向我们今天这样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如何,也没有用许多伟人、名人的事例来证明如何如何才是正确的。理想是学生个人的价值观,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因此他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谈谈自己的想法;当然,他自己也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居高临下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头论足,而是以平等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理想。我们一提到师生关系,总爱怀念所谓的“师道尊严”,似乎那是孔子留下的宝贵遗产,而认真体会孔子的讨论式教学,则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教育民主思想。教育民主不是说什么都对、都好,学生的观念、行为需要教师的引领、指导、评价甚至批评。这个案例中,孔子的理想明显高于学生,难道学生会感觉不到?
孔子不仅让自己的儿子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还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这便是他对激励性评价的恰当运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在这个案例中,孔子对子贡的贫富观进行了对照式矫正,同时对子贡举一反三式的理解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激励性评价下,子贡怎么可能不更加发奋努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呢?
激励性评价属于教学中的动力系统性,孔子运用得灵活自如。上面是老师对学生评价的例子,下面这个案例还可以看到孔子运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而且把自己也放入评价范围: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老师承认自己不如学生,这是什么样的胸襟和教育见识啊!当然,孔子在进行评价时也不是一味迁就、盲目表扬的,他对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也会提出批评,对于严重的错误观点、学习态度还会提出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文过饰非者是小人之举: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是对子路莽撞性格的批评。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这是对宰予上课睡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斥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是对樊迟学习境界不高在背后的批判。
孔子不仅让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还引导学生要勇于实践、学以致用: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孔子认为人要把所学用于工作,即使下下棋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他不仅这样要求学生,自己也身体力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席不正,不坐。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在完成了对孔子的教学的学习目标系统、活动方式系统、评价动力系统、实践目的系统讨论之后,不能不说说孔子的教学总结,他非常善于通过概括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对《诗经》思想内容的概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是对“仁”的部分内容和如何实践“仁”的方法的概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对成为君子的条件的概括,后来被我们用于说明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我们把孔子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梳理以后,发现他曾经的这些教学行为,就是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和操作方法。从教学教学方法的角度重读《论语》,又一次意识到这位教育鼻祖的精深与博大。
2012.9.12-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