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知名媒体人、公益人@邓飞 先生倡议发起,“拯救木结构”公益平台正在搭建,微博账号@拯救木结构 (http://weibo.com/3928142869/profile?topnav=1&wvr=5)已经上线,敬请关注。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为抢救乡村古建遗珍尽一份力,木结构建筑生命力脆弱,因为流传不易所以弥足珍贵,巨大的存量难以靠政府部门一力完成,民间也应添一份力。
古建筑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拯救木结构”将集合社会力量,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传统文化的采集和共享,包括建筑影像资料库、金石资料库、壁画雕塑资料库等等;二是致力于濒危古建的抢救,集合社会爱心,挽救文明余脉。期待您的支持与理解,我们一起努力,改变从现在开始。
项目将采用众筹模式,项目经费众筹,资料来源众筹。
“拯救木结构”计划要做什么?
一、建立古建筑图像资料库。乡村古建存量丰富,且濒危者众,采集建筑图像资料,通过网络共享,既可用于研究,也能流传给后人。
二、金石志。古庙里有大量古碑刻,面临被盗、自然风化、遗弃等问题,这些碑刻上的内容反映的是真正的古代中国,需要抢救这些资料,并通过网络共享,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
三、古建修缮。山西三普有古建2.8万处,今年春天山西省文物局的一篇报道承认目前73%以上存在险情,失修古建数量巨大,依靠政府不现实,需要民间的力量来拯救这些古建筑。
图像资料库和金石志的资料来源:
一、志愿者采集。发动志愿者采集,另外建立一个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后方团队,负责整理和解读,通过网络协作。这样前方团队的门槛就会非常低,只要有兴趣就能参与,采集的古建图片和碑刻由后方团队解读。
二、实地调查。大部分古建在偏僻乡村,一般志愿者难以到达,需要组织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志愿者实地调查采集资料
经费用在哪里?
一、建立网站和维护网站的费用。古建影像资料和金石志通过网站分享,普及才能传承。
二、实地调查的费用。
三、与慈善基金合作募集资金,与地方文物部门合作,出资修缮频危古建筑。
古建修缮如何进行?
古建修缮不是我们自己动手,而是与地方文保部门合作,我们主要协助解决资金问题,对于大多数失修古建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缺钱,我们力图集合民间爱心人士的力量打通这一瓶颈。具体的编制方案、招投标、工程实施等都由文保部门来做,所有资金使用上做到公开透明。
“拯救木结构”计划将从山西起步,为什么选在山西?
现在把元代及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称为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山西一省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存量是另外三十省总和的三倍还多,据山西省文物局的统计是不到400处,另外三十个省一般一个省只有几座的存量,还有不少省份存量是零。
另外明清建筑在山西多如牛毛,山西不仅古建数量多,而且绝大部分保留原始本色,没有经过近代修缮。
山西保存下来从唐至清完整的建筑体系,是古建筑唯一的绿洲。
留下来的建筑多,碑刻也多,总量是天文数字。另外与建筑伴生的壁画、彩塑、彩绘等也有不少存量。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过重,现在大部分建筑没能得到很好保护,今年山西省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是“73%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建筑状况堪忧,金石碑刻的状况更糟,需要集合社会的力量抢救。
建立古建图像资料库和金石志资料库的意义
1、无论建筑还是与之伴生的碑刻、壁画,在山西有很多没能得到妥善保护,每年都有不少损毁倒塌,让这些古建筑脱险需要的经费巨大,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用有限的经费为这些古建筑留下图像资料是当务之急。现在互联网发达,但山西大多数古建筑在网络上搜索不到一张照片,主要是地处偏远无人关心这些乡村遗珍,只有动员社会的力量为这些垂危建筑留下基本信息。
2、碑刻除了自然风化外,还面临被盗的问题,流失严重,山西保存下来碑刻数量巨大,记录的信息丰富,体现的是完整的古代中国,遗憾的是现在房子都保不住,碑刻更不受重视。
3、这两项资料库可以有效降低传统文化研究的门槛。山西虽然是个传统文化研究的大宝库,但过于闭塞,好东西展示不出去,想来获取资料的成本也很高。这两项资料通过网络共享,能极大降低传统文化研究的门槛,也能带动更多的人感知传统文化。就像互联网的发展,过去上网十二元一小时的时候注定是个小众游戏,现在几十块钱一个月了一下就普及了,传统文化也是这样,我们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难的,这个平台搭建起来,必然能给传统文化复兴很大的加力。
喜欢研读碑刻且有一定经验的朋友请加我QQ 592814027 ,我们一起做大事!

推荐阅读:
古建筑资料照片拍摄要领
>>>
木结构古建筑扫盲图
>>>
四椽栿
>>>
六椽栿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