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续十七次减息种下祸根

(2007-08-15 13:13:40)
标签:

证券/理财

分类: ★精品文章★

连续十七次减息种下祸根

 

文/林行止

 

   上周四和周五,面对“大势已去”的股市,美国联邦储备局和欧洲央行一再对市场注入巨资,才令大市喘定。股市“告急”而联储居周四的公开市场会议决定不减息(联邦基金利率维持五厘二五不变,被知名财经演员克蓝玛在CNBC电视节目中不停声地“主持人插不上嘴”破口大骂三分多钟,十分精彩,见www.youtube.com/watch?v=swksejqeyvu),评论者认为贝南奇只看统计数字不顾“(股)民间疾苦”。“只看工人失业数字而不理会对冲基金经理的就业前景”,但联储局的工作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全民就业和维持金融制度健全运作,而要达成这项“任务”的根本要素是防范通货膨胀恶化;在失业率已低于“全民就业”的百分之四点六的情况下,贝南奇决定借出数百亿(美元,下同),而不是减息“升空”散钞票,有其道理。

  

   联储局周四及周五分三次注资金融体系——实质是数亿百亿计次按证券市场上没有买家,联储局顾全大局,注资让机构投资者购入——总数三百八十亿,与“九一一”惨剧后当局惊魂未定于九月十四日的注资额不相伯仲,但美国的次按问题祸延欧洲特别是德、法银行,他们中对“美国物业按揭市场”贷出巨款的,现在危危乎,欧洲央行为了“救亡”,多次对银行体系注资,令总注资额达三千二百三十亿。值得注意的是,截稿止(香港时间十三日晚十一时左右),英伦银行是全球唯一未对商业银行“伸出援手”的央行,日本央行亦只提供约八十亿的“支援”……。以英国银行为例,他们在美国次按市场的参与相当积极,此次能用运用内部资源解决问题(银行股因此跌个不亦乐乎),可见英国央行确有办法,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低位,不是浪得虚名!

 

   诺奖得主史蒂格里茨昨天在本报“经济学家”专栏的《悲观主义者的预言终于应验》一文中对当前“信贷困局”的成因有简单明确的说明,一句话,为了挽救世界经济免于衰退,在“九一一”阴影下,美国政府通过减税法案,“该法案以惠及富人而不是挽救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美国经济为目的。”支持该法案的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采取宽松的银根政策作为配合,分十七次把利率降至一厘——比通胀率低的负利率。

 

   奥国学派早已告诉大家,低利率——且别说负利率——会造成轻率投资,结果必然因为资源错配而带来经济资源浪费,这种情况体现在过去五六年的美国是资金泛滥,金融机构不惜作出“忍者贷款(Ninja Loan;Ninja代表no income,no job,no assets),这即是说,完全没有财力买楼的人被鼓励置业,这个时期的金融机构,有如已故大笑匠丘轩尼·杨格明脍炙人口的笑话“请收下内人”;当然,做次按机构好像效仿杨格明的腔调对准置业者说:“我们的资金任君取用”,结果不问可知,当物业价格升完不能再升且稍回调时,这场“忍者”亦可买楼的游戏便要重新“洗牌”,那些原来没资格置业的人,现在当然要负一身债,但他们本身一无长物,现在除了无法再把物业按上按继续尽情消费,并无损失;然后,那些贷出款项。把贷款证券化在市场上批出的投资银行和购进这类证券的投资者,如今便集体“痛不欲生”。这几天来,向投资者推销次按证券的机构投资者的香港代表,不仅因为美国市场的瞬息万变而彻夜不眠,还得接受客户的责骂。摩根士丹利的环球投资策略家比格斯退休后于2006年写了题为《浑身是刺》(B.BIGGS.Hedgehogging)的书,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他感慨客户的无情无义——只要出现亏损,不管过去他的赚钱能力多强,客户亦反面不认人。央行的注资舒缓他们的窘迫。

 

   次按风波引起的“信用困局”会否酿成危机?乐观(手上货多钱少甚至净负债)和悲观的人得出的结论南辕北辙,是理当如此的。从抽离市场的角度看,笔者以为问题会继续困扰投资界,因为全球金融市场(证券、债券及其他信贷工具)总市值在175万亿的水平,央行注资三千余亿,数字看似庞大,实为展展之数,据“证券业及金融协会”统计,去年华尔街发行的“物业按揭证券”值7730亿(2001年只有2170亿),而数年来次按的总金额达25000多亿,有约百分之十的次按者已“逾期未还本息”,至五月份止,倒闭的次按金融公司涉及的款项为2120亿,被认定为“问题次按贷款”的达3250亿。在住宅物业空置率创15年来来高峰的条件下,未来投资者情绪难免会受接踵而来的“坏消息”的冲击而惶惶不可终日。

 

 

 

《信报》 2007年8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