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时代的狂人日记【附录视频】

(2013-07-03 20:38:57)
标签:

时间

视频

诗歌

洪烛

文化

 网络时代的狂人日记

  ——我在中国传媒大学《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研讨会的发言

     洪烛

  我和《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这首长诗还有个小缘分。大概是去年底的时候,陆健把这个诗发给我。看完之后感觉非常振奋。我觉得和我以前看的那些诗文相比,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诗作。我和陆健也有20多年的交情了。但是通过这部长诗,我对陆健刮目相看。因为这和他以前的文本不一样,他通过一个变法,刷新了自己。

   我看完之后很振奋,因为我一直关注长诗写作,我之前也在文艺报上写过一个评论叫《新世纪的新长诗现象》,因为这种长诗是一种新体的长诗,我也关注了很多这样的文本。但陆健的这个文本又和其他的文本不一样。我就写了个短评,贴在了我的博客上。我在里面说,这是我在2012年最喜欢的一部长诗。今天新浪的编辑杨卓也来了,他也很关注。新浪一推荐,在一天之内吧,有一万多人看到了这个长诗,有的还留下了评论。大家觉得这个长诗很独特。网易等也同步转载了,获得了一定网络上的影响。

   这个也成为我研究的新主题。陆健这个诗的题目是《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我说你是一位伟大的小诗人。在诗歌最小化之后,现在诗歌又被放大了。网络又把诗歌给放大了。之前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诗人都变成了最小化,最小体,诗人的影响力都小了。现在网络出现了,诗歌进入谷底之后又反弹了。它使诗歌和诗人复活了,诗歌是人类的一片绿地,是我们的氧吧。有了网络,我们又得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了。

   我觉得,这个诗写的挺狂的,狂人日记一样的,我写过评论说,言谈举止间他不狂,他的狂劲儿都内敛在作品里,我的直觉没有欺骗我,诗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它像是歌德的《浮士德》。

   这是个小诗人的大诗歌,它内在充满了一种鸟瞰的姿势,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它是中西合璧,把东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产生了碰撞,形而上和形而下有了碰撞,充满了思考,这思考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生活,血淋淋的内容,所以我把他看成是个亦庄亦谐的狂人。所以通过这部长诗,我把陆健看成一个很谦逊的狂人。

   在他硕大的棋盘下,陆健在上面指点江山,我的心情也沸腾了。我觉得整个诗歌界都应该反思反思,就是我们的诗歌如何跟其他人长得不一样。好多网友看完也觉得好奇特,觉得和他们印象中的诗歌不太一样。它实际上充满了形而上的思考。他和我们想象中的教授不一样,这里面感觉他不像是学院派的感觉了,像是李白,有一种狂的感觉。

   网络时代能使读者进入公共空间。以前我们进入网络空间都只能看到一些诗歌的片段,北岛、艾青之类的。网络传播对诗歌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对创作也有激发。它不通过纸媒,就能使长诗产生影响。陆健这个作品更为幸运,网络媒体都纸媒都共同推举。使它既出现在专业领域,又出现在公共空间。

   这首长诗就像一副扑克牌,每一个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读,它不能像荷马史诗,而是有片断性的特性,网友会读几行、章节,也依然能够感觉到诗人的感情在里面。新世纪是网络时代,陆健用了很多网络语言,网民看了也会很亲切的。他在对生活资料的处理上,不只是细节罗列,他这个细节,都是为促进人思考的。

   他是一个谦逊的狂人,“伟大的小诗人”,是一个思想者,是个亦庄亦谐的思想者。现在我谈起这个,还是内心很沸腾。在短诗歌遇到瓶颈的时候,短诗歌口水化了,长诗挺身而出了。网络使得诗歌进入了公共空间。

   网络使人们意识到,也有这样优秀的长诗出现,让人们意识到,诗歌不只是以前网络上出现的那些。

      【“文学网络传播现象暨《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研讨会”现场录音整理稿

         2013年6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405会议室】

 

 

洪烛 杨志学谈:陆健长诗《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

来源: 作家网>作家大视野> 作者:leilei 时间:2013-06-23

作家网>作家大视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