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烛访谈:历史进程中的汉语诗歌

(2011-10-19 16:16:33)
标签:

洪烛

中国

诗歌

诗人

教育

北京

文化

校园

历史进程中的汉语诗歌

访谈对象:有话语能力的著名或知名诗人,评论家。

提问人:樊樊

 

樊樊fkq:说到汉语诗歌,首先会想到它的源头,最早的劳动号子,或《诗经》中的“风雅颂” 如果把音韵,节奏、意像,语言这些诗歌的基本组成作为一个标准,您认为汉语诗歌的源头是《诗经》吗,诗经之前的诗歌,是否具备了这些诗与歌的综合元素?

 

@洪烛:《诗经》不仅是汉语诗歌的源头,还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风雅颂”甚至构成整个中国文化的“三江源”。古今大文化人,从孔子开始,几乎没有谁不是喝《诗经》的奶水长大的。这才是真正的母乳。母语的母乳。二十世纪初,外国诗歌成为第二源头,酿造出新诗这杯鸡尾酒,才有人敢说自己不是喝母乳而是喝进口奶粉长大的。其实,母乳已深入血脉,血是换不掉的。汉语诗歌的换血行动,物极必反,必将导致《诗经》开始的文化传统重新反弹,成为古老的新大陆,被再次发现并发掘。

 

樊樊fkq:在历史的进程中,汉语诗歌在“诗”与“歌”之间不断演变,产生了辞,赋,诗,词,曲等一系列形式,你觉得这些诗与歌的形式中,成就最高的是那种形式?对现代汉语影响最大呢?

 

@洪烛:诗使歌有了灵魂,歌使诗长了翅膀。诗与歌不分家的。正如灵与肉,骨与肉。但我们过去可能低估了乐府乃至词曲的价值及影响力,其实正是它们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井水处,才是最大的诗歌现场。文学史是追忆的,文人的记忆有偏废的,避实就虚,为了冠冕堂皇。

 

樊樊fkq:从花间词的产生来看,你觉得诗歌的形式变化受历史进程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在你看来,变化是汉语诗歌发展的必然吗?

 

@洪烛:诗歌的形式变化,受特定时代几乎所有重要因素的影响,无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还是科技的。科技会导致传媒的变革,正如收录机与卡拉ok曾使流行音乐成为新主流,新世纪的诗歌也借网络之东风开疆拓土,为了无孔不入,它也像孙悟空一样七十二变。变化是汉语诗歌发展的必然,更是其魅力之所在,生命力之所在。

 

樊樊fkq:诗歌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一样,绝不是均衡的,有的时代与诗歌的关联要深一些,有的浅一些,你觉得哪几个朝代与诗歌的关联最明显?

 

@洪烛:战国因屈原而有了文化。跟荷马史诗一样,楚辞使战争有了诗意,在后世的传说中,诗意战胜了野蛮。屈原奠定了中国诗人的形像,成为一大标杆。也使诗人赢得世人尊重,有了非同凡响的社会地位,及集体荣誉感。这笔精神遗产,导致唐朝诗人云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宋词使诗人的贵族化趋向于平民化,诗歌的功能也由向帝王将相投石问路,转为取悦大众。诗歌在宋朝与元朝才真正成为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得到全民欣赏。好诗在民间成为可能。

 

樊樊fkq:看古装片时,是否留意过汉代女子的发髻与衣饰中,我觉得有太多诗意的东东?

 

@洪烛:诗意无处不在。诗意在我们的眼睛里,看什么什么都有诗意。你看汉服多妩媚,料汉代诗人看你亦如是。时空差异还会带来文化差异,审美差异。美在差异中诞生,并且延续。诗的最大意义,在于有助于诗意长进人们心里。

 

樊樊fkq:你熟悉《世说新语》这本书吗?一本专门写魏晋言论以及哪个时代的奇行异举的书。里面的故事特新奇。比如著名的“看杀卫介,说的是一个叫卫介的男人,体弱貌美。每当出游。必会被女人们团团包围。一次卫介出游南京,不慎走漏了消息。南京城的女人便倾城而出,他的马车左冲右突,也杀不出重围,竟被围观了一整天,本来体弱的他回去后便一病不起,一命呜呼了。

     晋明帝的女婿桓温灭了李势后,偷偷地把李势的妹妹纳为二奶。可是桓温的老婆南康长公主是一位凶且妒的悍妇。听说后便率侍婢数十人,手提一把磨得白亮的大刀,淮备把这个狐狸精大斩八块以雪心头之恨。可是,当她抵达桓温的秘密公馆时,看到这位李小姐正在梳头,青丝委地,肤色玉润,言语楚楚婉如仙人。桓太太一见,心中竟然大为感动,掷刀于地,把李女抱于怀中说:“心肝,我见你都疼坏了,何况那好色的老东西呢 ” 这样的稀奇的故事在“世说新语”很常见,不知你听了什么感受?

 

@洪烛:没细读过《世说新语》。人类需要故事的。但我想,健康的美应该经得起围观的。围观应该使美更强大。

真正的美是无敌的。美成为传说之后,就更美了。入诗入画入世人的记忆,瞬间的美才可能永恒。

 

樊樊fkq:是的,他们的行为方式的确太另类,拿今天的话来说,一切行动都受“美”的统治,听命于“美”。这种独行独立。在今天看来都不可思议,魏晋是一个我特向往的时代,虽然那个时代,政治上处在黑暗与高压中,文人的精神却是极诗歌的极美的。

 

@洪烛:在魏晋,即使畸形的美或者说被扭曲的美也是强大的,因为预感到有人围观,哪怕是被后人围观。果然,到了唐朝,它成为李白等诗人的精神食粮。李白把怀才不遇的魏晋风度给发扬光大了

 

樊樊fkq唐代也是。一个诗意氛围浓厚的大唐,才可能默许武则天先媚娘、后“明空”、再昭仪,认同杨玉环先寿王妃、再“太真”,最后成为杨贵妃,从而把这两个美艳绝伦、尊贵显赫至极的女人写进大唐肉香流溢的长篇史诗之中,单从这两个女人金蝉脱壳般的身世转换的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甜腻而肥美的唐代是是强盛的开放的包容的史书的大唐,不如说它是极感性极浪漫的的诗歌的大唐。不过我这么说,杜甫一定不同意。

 

洪烛:魏晋的不自由,和唐朝的大自由,都给诗意提供了沃土。诗人说到底是为自由而生的,或为追求自由而生的。自由才可能体会到美,或者说自由本身就是最大的美。关于这一点,我想活得很累的杜甫也不会反对。    

 

樊樊fkq:有人说李白用“铁棒磨成针”的技艺修炼,让诗句达到了一个高度。天,要是苦修技艺能修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复还来”这样个性张扬,牛气冲天的诗句来?中国该有多少李白了。你认为天赋之外,到底是什么因素成就着李白的诗歌?

 

@洪烛:野心,或者说好听些是雄心。他的气场,他的表现欲,在自我陶醉中陶醉了别人,力透纸背。诗是他的自画像。他一出道就把自己当作大唐文化的主角来塑造的。

 

樊樊fkq:勘视历史进程的细部,比如楚,汉,魏晋,唐,南唐,宋,你是否觉得诗歌的每一次推动,所对应的都是非“常态”(或好或坏)的历史现实。是不是可以说,特定的历史成就着特定的诗歌?

 

@洪烛:在大时代,才可能出现大诗人。历史在推动诗歌,诗歌也在推动历史,它曾经可以影响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大诗人绝不仅仅影响着文学史,他首先影响的是更为宏观的历史本身。然后才造成文学史为之而改道。他更是一个时代乃至未来时代文化人精神上的教师爷。

 

樊樊fkq:这个观点我同意,诗歌对现实有牵引的作用,凡是诗歌强盛的时代,都会制造出一种超常态的时代精神构造与审美倾向。从而作用于现实。

 

@洪烛:诗歌与现实彼此都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越往后,尤其到了当代,现实对诗歌的作用力越强,而诗歌对现实的反作用力越弱。更别提诗歌对现实的作用力了,聊胜于无。幸好,近三十多年,天安门诗抄,朦胧诗,地震诗运动,等等,还是几度使诗歌强行进入了历史,进入了公共空间。             

 

樊樊fkq:可是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诗歌在形式上也有宋词这样的高峰,在诗意的本质上也有明代王阳明“我与此花一时明白过来”的诗意的惊艳,但是却是距诗性的关怀越来越远,越来越没趣。以至于到了明清,从形式到本质都走向了式微。从而在明清,诗歌形成了一个大的断裂带。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呀?

 

@洪烛:明清确是诗歌的大断裂带,因为科技进步了,传播途径进步了,譬如小说借印刷术之东风而勃兴,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却止足不前,不进则退,等于是退步了。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因袭旧制。旧瓶装老酒。恐怕跟缺乏外来文化的刺激也不无关系。直到国门被列强枪炮轰开,与外国诗歌杂交产生了新诗,中国诗歌史终于又造就出山外青山楼外楼。近百年的成长,又遇瓶颈。幸好,网络时代的新刺激,可能使之掀起新的造山运动。

 

樊樊fkq:古典汉语诗歌在汉语诗歌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从诗歌存在的意义而言,古典汉语诗歌的存在有什么缺失?

 

@洪烛:母亲的位置。即使骨肉分离,母子天各一方,但母爱仍在。新诗是古典诗歌的游子,但并不是孤儿。因为伟大的母亲在背后默默地给力。当然,忘掉母亲的诗人是无力的,至少,是没有后劲的。

 

樊樊fkq:上半部分访谈结束了,你觉得问话中是否漏下了你认为极其重要的问题?

@洪烛 :没有.

 

 

                    (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