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爱北京四合院

(2006-08-25 20:20:33)
              最爱北京四合院
 
                                 洪烛

最爱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的造型与结构在我眼中有一种神秘的美。我常想,住在四合院里的人是有福的。
    说起北京的民居,自然要说到四合院。其实所谓的四合院,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基本格局,但不知为什么就像跟北京有缘似的,一直是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筑。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住在四合院里,就是住在一种历史感里,等于守护着祖宗的遗产,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福气吗?也许若干年以后,想住还住不到呢。现代社会,住高楼容易,住四合院难。老北京常夸耀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大抵是四合院里才能找到的陈设——再不留心,这种风景也快消逝了。
最爱北京四合院

    汪曾祺形象地把四合院比喻为“一个盒子”。为什么要造这个盒子,因为“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四世同堂,在一座天圆地方的全封闭式四合院里其乐融融——可算旧时代北京人对生活的最高理想。据说只有在那样的境界里,才知道什么叫天伦之乐,以及什么叫大隐隐于市。喜欢住在盒子里的北京人,他们的四合院大多分内外两院,内院用于居住,由正房、耳房及东西厢房组成;外院则用作门房、客厅和客房。还有大型的住宅,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或横向发展,增加几组平行的跨院。虽然都叫四合院,但四合院也是可以分出贫富来。可以造得很简洁,也可以造得很繁复乃至豪华。这魔方般的中国盒子,里面究竟还藏着什么?


    四合院装饰性的附属设施,还有景壁、垂花门(或屏门)、抄手廊、南山墙、后罩楼等等。只是经历了岁月沧桑,把它比喻为“盒子”的汪曾祺也不得不感叹——这个盒子已快磨损了:“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基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
 
    纵然如此,北京的四合院在我这个外乡人眼中,依旧充满了神秘的美——仿佛那里面收藏着某种不为我所知的古老的传说。或者说,它的神秘感就是它的美感,它的美感就是它的神秘感。这是一个可以无穷复制、放大的中国式盒子。我在北京寻访过许多遗留的王府、衙署,发现它们基本上都属于四合院的结构;于是我读《红楼梦》时,大观园在我想象中也是四合院的模样——一座风花雪月的大四合院。及至参观故宫,觉得也是四合院的翻版与扩张,那不过是供皇帝居住的四合院。推而广之,清朝的整个北京城,乃至那个时代的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不都是一座全封闭式的超级四合院吗?我真担心四合院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心理。

    趁四合院还在,正是后人们参观、剖析这个盒子的时候。了解四合院伫守过的历史,就等于进入一只心灵的黑箱——会有思想曝光的。四合院是旧中国的影子,有一种颓废而令人心痛的美,所以我对北京的四合院总是百读不厌——它像线装书一样孤零零地横插在城市的书架上,周围全是钢筋水泥的新潮建筑。我甚至觉得,没在四合院里住过,不能算真正地了解北京,即使你自以为很了解它的现状了,也应该去四合院里补课。不了解一座城市的往事,绝不能算了解一座城市。在四合院里住过的人会有思想的,因而也是有福的。北京的居民,若按居住条件来划分,大抵可分为住楼房的和住平房的(多指四合院)。楼房一般带“双气”(煤气与暖气),平房则要靠蜂窝煤生炉子,所以冬天的四合院有一点点冷,但也能使你清醒地看见它的过去——过去的北京人在围墙里生活的情景。你可以坐在天井里晒太阳,想一些有关或无关的心事。

最爱北京四合院


    很幸运我刚来北京时,在东城的某座四合院里借住过半年。可随着北京城区的改建,四合院快拆得差不多了,只怕21世纪的文人怀旧时想住四合院,要比住五星级饭店难得多。联想至此,我加倍觉得自己幸运。甚至想对四合院哼一首流行歌曲:让我再看你一眼……

    北京确有星级饭店是模仿四合院建造的,即香山脚下的卧佛寺饭店。一律平房,带天井,室内不铺地毯,不设席梦思——代之以板床、藤椅,明清风格的木质家具。仿古的建筑,刻意呵护客人做一个传统的梦。我曾在那里开过一星期的会,却找不到住具正的四合院的感觉。看来这就是文物与赝品的区别。真正的四合院并不是一种形式,它更具有古老的内容。这只不起眼的盒子里装的东西可太多了。

 

 

姜丰:美女作家中的美女作家

(责任辑辑后絮语)

洪烛

在明星的版图里,姜丰算是一颗年轻的女"文曲星"了.她的学历无疑是较高的:先在山东大学读本科,后来又在复旦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在复旦期间,她固去新加坡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舌战狮城而一举成名。这一切都为她日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担任《正太综艺》、《文化视点》节目主持人,而打下了基础.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她还掌握了一门贷真价实的"手艺".写作。写小说,写散文,在报刊上遍地开花.而且出过好几本发行量较大的作品集。她的文采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不容易啊。一位忙碌于台前幕后的青春年华的电视人.居然还能偷闲在书房里坐下来,坚持不懈地写纯正学作品.可见她骨子里还是诗化的,浪漫的,理想主更的.如此形容,是否显得过于案高?那么不妨换一种说法:至少证明了,姜丰是爱做梦的--而且,她有她自己造梦的方式。小说是她的梦境。散文是她的梦呓。

读一读她的书吧,你便会发现我所下的判断基本上还算准确.

还是在好几年前,姜丰来中国文联出版社办事,颤健在我的办套室里聊了一套儿。好像聊的也是关于写作的问题。姜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的超脱,后来的交往更加深了这一点。她的超脱似乎比她的美貌更令人难以忘怀。对名利超脱,对往事超脱,甚至对写作也超脱。

这份超脱,使她跟浮躁而喧嚣的文坛若即若离,使她比许多大干快上的"武林中人"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在她的理解中,写作似乎纯属个人的心事--她可以从中汲取乐趣,却绝不愿意由之所累。就像她也不愿意为世俗的名利所累一样。

或许,也正是这份超脱使她在另一个圈子里反而没有中断与文学的联系。

也使她赢得了曼多的年轻读者--他们把姜丰视为同龄人的骄傲,视由现代都市里的成功楷模。姜丰的文章的迷人之处,恐怕也正是那种轻描淡写的味道。轻盈的梦幻,淡淡的忧愁。

在一些七十年代出生作家的选本里,能发现姜丰的小说。《情人假日酒店》呀什么的。

估计她很欣赏张爱玲或杜拉斯。虽然她目前并没有比那两位走得更远,但能够看出她主观的努力--想把张爱玲的清丽与杜拉斯的飘忽结合在一起。前者的八世,和后者的出世,都很适宜于姜丰的性格。不管是对于世俗抑或高雅,她也都是若即若离的。

近年来美女作家的概念很流行。开十玩是姜丰应谊算是美女作窄中的美女作家吧--如果算的话,那她肯定是其中最不热衷于"炒作"的一位。

不管是作为女作家的姜丰,还是作为电视主持人的姜丰,都在对自己低调处理,都在有意识地规避"炒作"。这恰恰证明了戒对这住朋友的认识:超脱。

当然也可以说,由于特殊经历与职业优势的缘故,"炒作"对于她也是一件多余的事情。

从年龄(包括创作年龄)上讲,姜丰应该算是我的"小师妹"吧。

我也经常用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看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那种眼光,来看姜丰。她这个人还是很有意思的。她的成熟、老练,和她的天真、烂漫,都是很有意思的。

这次约请她从历年创作的散文和小说中,整理出《玫瑰心》和《相爱到分手》两部作品集,交由我所在的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站在责任骗辑的立场上,我又比较认真地通读了她的书稿,也算是换一个角度看姜丰。

姜丰,长得还是挺耐看的嘛。

姜丰的文章,同样也是挺耐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