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与旅游

(2009-10-26 16:42:37)
标签:

杂谈

  

文化与旅游——在河南省“大宋文化与中国旅游”论坛上的发言

   

    作为人类一种生活方式的旅游,大体上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三大类。其中,观光旅游是最基本的方式,它衍生出了其他各种各样的旅游方式。

    观光旅游的对象林林总总,主要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型,在这两大类型之中,文化都是旅游的灵魂。

    文化是人文景观的魅力之源。人文景观本身就是因文化而产生。比如开封禹王台的“三高祠”,就是纪念唐代三位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和高适而建。当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此相聚,成就了一段文学史上的佳话。后人游览“三高祠”就是因为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中国文学史的盛名,所以才慕名而游。

    同样,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也都因宗教石刻、宗教活动而名震寰宇。所以,没有文化就绝不可能有人文景观。

    对于自然景观来说,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像一条帆船的两条桨,“荡起双桨”总比只荡起一桨要好得多。

    中国古代的文人早就懂得文化对于自然景观的巨大作用,文化就像添加剂,它使自然景观韵味悠长。

    宋人李觏有一首著名的《遣兴》诗云:“境入东南处处情,不因词客不传名。屈平岂要东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这首讲江南风景秀丽,处处引人入胜,但是,并不是所有美丽的江山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果秀美的江山中有了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了名作佳构,有了名人逸事,甚至有了民间故事,平常之景也就成了声闻遐迩的名胜之地。所以,李觏认为:再美的山川也需要有“词客”为其传名。所以,不是屈原靠着江山的帮助才写出了“楚词”,而是秀美的山川依靠屈原的楚词才名震天下。这首诗讲出了文化的巨大作用。

    因为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自沉于汨罗江,所以汨罗江才有了盛名。清人赵翼咏叹道:“路经九曲帆频转,地为三闾草亦香。”

    杭州西湖名气极大,固然是因为它是江南名城杭州市内的一个湖泊,绿化得非常漂亮,但是,使西湖扬名天下的是苏堤、白堤、灵隐寺、雷锋塔、岳飞墓、于谦墓。清人袁枚的《岳鄂王墓》曾这样咏叹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两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西湖有了岳飞、于谦两位英雄,才使它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甚至于许仙与白娘子的一段传奇故事也为西湖大大增色。开封的龙亭湖因为有了杨家湖和潘家湖的传说,名气大增。如果城中之湖如果仅仅是一个湖,它的旅游价值将大打折扣;离开了人文因素,仅有自然景观则不可能成为理想而完美的景观。山水自然作为自然景观,本身虽具有审美价值,然而这仅仅是自然美的表象。在青山绿水的自然美景中,如果有人文因素来丰富其内涵,山水自然与人文景观才有可能共同构成审美对象,才有可能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得到一种文化享受,从而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富有民族文化气息的更高的审美境界。

    因为,山水自然美只是属于自然美范畴的美。美的自然必须与审美主体,即人类发生联系,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成都武侯祠本来是刘备的祠堂,但是,人们更看重的是祠中的诸葛亮。武侯祠的游客游览这处景观时关注的不仅仅是刘备、诸葛亮两位名君、贤相,而且武侯祠中的楹联都成为游客关注的对象。比如武侯祠中有一副著名的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深思。

这副攻心联成为不少游客驻足吟咏的景观,因为它的名气太大了。一副楹联的本身都成为一种人文景观。

    同样,开封龙亭之上有一副康有为撰写的楹联,但是,我们宣传得不够,很多人不知道这副楹联在龙亭何处,但是,它是龙亭景区中最有文化价值的历史遗存。

    可见,自然景观如果经过文人墨客的吟咏,特别是经过名家的吟咏抒写,自然景观的本身会大大增值,因为历代大家笔下的自然景观是经过加工的美的自然。换言之,这些人文景观已进入艺术美的范畴之列。艺术美无疑要高于自然美。艺术对象还同时创造出懂得艺术与能够欣赏艺术的人。描写山水胜地的诗、文是经过人们的加工而创造出的艺术品,其价值自然会超越山水自身。这些诗、文既出自具有鉴赏眼光的艺术家之手,自然能够从本质上揭示出此地或彼地山水自然的特点,写出山水的精神与风貌,点出山水之眼。画龙重在点睛,山水有了这些“眼”,便有了灵魂,也即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进而引导人们的欣赏活动,使游览者入有所取,取有所得,更好地领略山水的神韵。

    河南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众多的景观,特别是宋代的文化资源,只要我们重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就能够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获得事半功倍的收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悼钱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