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殿松书法展

标签:
紫宸清韵书法展 |
魏殿松书法系列展在保利大厦隆重开幕:
我们说魏殿松的书法阳刚大气是恰当的,他的人生经历、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兴趣爱好造就了他的书法风格。我从一个书法圈外的人,从对书法的喜爱,在网上结识了魏殿松,我们是时髦的网友。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书法向何处去成了问题,有人在否定启功,有人在宣扬书法应该有“明显功利目的——竞争、参展、获奖”,有人甚至提倡“把书法引向西方表现主义”,等等等等,在迷茫中,我通过网络、书展,寻找着书法的践行者,我发现了宫双华、王文英、张旭光、王友谊、苏士澍、魏殿松等等一大批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而又能走得出来的书家,我深信他们代表着中国书法的走向。(请参见拙著《批评的批评——走进书法经典》、《美学与书法经典探寻》)
我在《学得进,走得出》一文中对魏殿松的书法进行了评介,我首先是被他的30余篇《古代名篇》长卷所感动,篇篇精美赏眼。之后他到了故宫工作,浓郁的皇家气象,使他的书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比如他的新作《心经》,有这样几句题语:“惠风和畅,鸟语花香,书写心经,感受清凉。”将如此传统的《心经》注入了如此现代的情感,通篇流畅舒展,无拘无束,自然放达。“学得进”就是对传统的顶礼膜拜,做到得心应手;“走得出”就是有自家的心性和风格。皇家风范是一种气度,帝王书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汉章帝的章草《千字文》,到晋文帝的行楷《庆赐帖》,再到唐太宗的行书《温泉铭》,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直至清乾隆确定“三希帖”,并编刻书法丛帖《三希堂法帖》,将“馆阁体”书法推向了高峰,使其成为那一时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帝王书法继承的是二王的血脉、唐楷的法度和赵、董的延续,历代统治者都视此为正宗,遂成学书必经之路。但是为了规范,而削减了个性,给馆阁体带来了负面效应,强调共性,强调规范,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只强调共性,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就会流于俗套。魏殿松的书法恰恰是传承了帝王书法的正面成果:阳刚大气。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他的大作:对《故宫楹联》的考证、注释、解说、分类,已有数万字的规模,真正的书家,无一不是一个学问家,因为汉字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汉字是形、声、义的结合体,有文字就有意义,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书法不是真正的书法,更与经典、大家无缘。我们看到了魏殿松向学者型书家的转变。他的行书《自作诗三首》早就预示他的情怀和憧憬:“庭前梧桐百年生,窗外垂杨绿倾城。昨夜雷惊夏至雨,今朝梦醒布谷鸣。”书画同源,书法家可以不是画家,但不能不是诗人,真正的艺术家必定是诗人,没有诗人的情怀,艺术何以表达?魏殿松有这样的文化积淀,书法有望更为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