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真能承载宝钗的“青云之志”?

标签:
《红楼梦》宝钗志向贾府海风夜空文化 |
贾府真能承载宝钗的“青云之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柳絮词的一句。别人的诗或悲壮或伤感,独宝钗与众不同的大气。若诗可以言志,那么她的志向是什么呢?
少时的读书识字,杂书也看了不少,她的杂学旁收比一般的人强多了。父母的钟爱,莫不是藏着一份骄傲,父亲的离世,家境的变化,是逃不过的兰心惠质的,她比母亲看的清,比哥哥看的透,只是她沉默着,为了母亲的快乐,她不想让母亲担心,一个无法改变的局面。而她的哥哥天天花天酒地,从不知世事艰难。她是薛家最清醒的人,于是她的愁也比别人了多了一分。因为有心,所以生意上的事她是清清楚楚的,人情世故她比母亲和哥哥的都精通,那都是劳心的结果。薛家的繁华只是一个表面了,如何维持让母亲稳定的生活,她不得不考虑。进京是母亲的选择,用的是她待选的名义,临上京时,哥哥的官私,更让她烦恼,对这个哥哥她其实在明白不过了,她只求他不生事非就好了,薛家的未来是指望不上他了。
她进了京,待选的事,在书中却无了下文,这其中必有段故事。书中只字不提,只在云山雾绕中透露着信息。她们住在姨母家,王夫人已有个入宫的元春,那么宫中的情形自是清楚。以宝姑娘的容貌怕是她们家自己放弃了入宫,王夫人肯定是谈了自己的想法。宫门似海,多少如花红颜都被淹没了,有几个能飞上枝头作凤凰,要有多大的财力和人力作支持才行,就算薛家出的起钱,却没那个人手。宝钗自己说过,她是像杨妃,只是没个好兄弟作得杨国忠,其实她们家是没什么应付官场的人才的,她和母亲都明白其中份量,于是她们放弃了。作一件没把握的事,而且要放弃其余的所有机会,这样的买卖不合适。薛家在和王夫人商量后选择了不进宫,那么宝钗的志向又该是什么呢?
探春说过若是一个男人可以出的去,必要立一番事业,自有一番话说,这只怕也是宝钗的心里话。只是她看清了规则,保持了沉默,但是那也是她的渴望。她更有条件,她家的生意,如果她是男儿,她有管理权,那么早不是大公子在那里胡闹了。她只能叹息了,那么接下来,母亲对女儿的终身是如何打算的?宝钗那样的品格,那样的举止当然是合了王夫人的意。宝玉的终身大事,是王夫人的心结。王夫人很聪明,她把凤姐许给了贾琏,这两口子和他们的关系比和贾赦那边近多了。现在到了宝玉的问题上,王夫人当然不能放任不管。她的儿子她的未来,看看她对金钏晴雯的态度,她把宝玉的一切当成了头等大事,她笼挌了袭人,那只是小手腕,宝玉的夫人的人选才是大手笔。那么她肯定会在妹妹面前流露出来,薛家自是乐意。宝玉的人品宝玉的地位,都是好的选择,而且两个孩子也是和和气气的相处,两家大人当然会这么想了,并且去做了。
元春省亲,宝钗和黛玉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过节时的赏赐却是宝钗和宝玉的一样,黛玉和妹妹们的一样。元春的心意开始流露了,那该是王夫人的意思吧。
宝钗真的也把做宝玉的夫人当作目标了吗?她的好风是贾府吗?那个已走向没落的贾家,能承载她的青云之志吗?宝玉的不读书,宝黛的情份,老太太的心事,这些都是宝钗不能不知的,她愿意进这样的局面里吗?
与宝玉的相逢,也有份惊喜,那样的玉树临风,那样的温和如玉,那样的少年该是会让人心动的。宝钗在为宝玉做针线时,也是有梦的。宝钗劝他读书,他气愤而走的时候,也有心痛,为什么我的深情你总是不懂。她和他有过其乐融融的时光,有过宝玉凝眸时的恍然,可是那都是一瞬间的失神,不是心心相映的从容,她是知道的。
贾府的明争暗斗,她知道,大房与二房,二房内部的嫡庶之争,这一切她心知肚明,而且世袭是与宝玉无缘的,长房还有贾琏,是到不了二房的。宝玉并不在意科举,那么不喜经济世务的宝玉,他的人生有什么依托。离了贾府,他如何安身立命?他不是宝钗的良人。
贾家也不是宝钗的天空,她的志向空远而淡然,大观园和贾府都承载不了。她的目光其实也在云天外。只是太远,终不知道落在何方?她的个性让她走不出去,她安然等待着命运的安排。好风,在哪里?她的青云之志,又在何方停泊?宝玉不是的选择,只是如果命运真的如此安排,她也不会拒绝,就算贾府给不了她天空,只是她无从选择。她的世界,其实也是别人安排好的了,只是她懂得适应,其实那不是她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