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汉全席”源于何方?

(2009-01-12 10:43:58)
标签:

满汉全席

起源

交流

海风夜空

文化

“满汉全席”源于何方?

“满汉全席”源于何方?


满汉全席起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关于满、汉两族和睦相处的进步政策。据《满洲秘档》,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满洲人与关内北迁于此的汉民时有摩擦,以至出现过今闻满洲以汉人之牛车,执汉人令运粮草,并索取诸物的事件。对此,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1622年)下了一道旨谕,说这事件岂令汉人给满洲为仆乎?汉人因其远处迁来,无住舍食粮耕田,故令满汉等合居一处,同住同食同耕……计口合粮而食。所有田地,满、汉人等务宜各自耕种。若满洲人欺索汉人故违此谕,则汉人可扭而告之执法之官;而汉人亦不准因降此谕任意诬诳满洲人,因尔等,同为一帝之民故耳。不仅如此,在努尔哈赤的政权中,对满、汉官员(包括蒙古官员)也执行平等的政策,在编制、礼仪,甚至在饮宴和娱乐中,都注意保持均衡。以至汉之小官及平人前往满洲地方者,得任意径入诸贝勒大臣之家,同席饮宴,尽礼款待

由此可见,因努尔哈赤的旨谕,使得大批从关内迁此的汉人与满人长期和睦相处,这不仅有益于生产的发展,也把关内的饮食习俗和制食技艺传播过来,无形中使满、汉民间的烹调互相影响和促进。也由于满、汉官员之间的和睦共事,不仅有益于政权的巩固,在饮食习俗上也会互相影响,满、汉官府之间的烹饪技艺有了广泛交流的机会,为满族烹饪更多地吸取汉族烹饪的特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清中叶满汉全席的产生营造了特定的背景和环境。应该说,清初的辽沈地区是满汉全席的策源之地,它滋生于努尔哈赤实行的满汉一体的政策之中。
乾隆是满汉全席的倡导者

满汉全席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清朝处在上升时期,其国势兴隆在饮宴上的一种体现,而它又是通过乾隆的膳事活动和巡游活动被引发出来的。分析满汉全席产生的原因,大体有如下诸种社会因素:

1、乾隆时期,史称盛世。由于经过康熙、雍正两朝对政权的培植芟理,国家形势稳定,经济繁荣。这被认为是清廷对汉族实行绥靖政策的成功,是贯彻努尔哈赤满汉一体思想的结果。满汉一体的积极意义在朝野被广泛认同和称道,而满汉全席的产生则是对这种政局意识的迎合。

2、历史上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是筵宴发展的昌盛时期。大唐盛世,出现了曲江宴、烧尾宴等名宴;乾隆盛世,则产生了千叟宴、满汉全席。这是社会发展反映在饮食上的一种规律。

3、乾隆为盛世之君,有恃无恐,在膳食上大为讲究起来。这时期的宫廷御膳,较之前几朝有了显著的发展:御茶膳房始设膳事档案处;宫内宴式种类增多,如新正筵宴茶宴大蒙古包宴等;也由于乾隆喜食南味,苏扬烹饪进入宫廷,致使清宫御膳中的汉食部分大为增加,这对满、汉食风的进一步交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4、乾隆时期,大力倡导汉学,开博学宏词、经济、孝廉方正等科,编纂《四库全书》等。这种倡导汉族文化运动的措施,对汉族饮食文化的兴盛和发扬起到连锁作用,致使官府和民间的汉族食俗礼仪得到增加,这对满汉全席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5、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出于乾隆本人的喜游好览和寻求天下美味的需要,在他执政期间,东巡盛京,朝圣曲阜,南游苏扬,西谒五台,视察京都……所到之处,膳事盛况空前。地方官府既要顺应乾隆的民族进食方式,又要迎合他寻求地方汉食美味的愿望,所以迎皇筵宴自然趋于一种满、汉食风合璧的形式。

乾隆时期,怀柔郝氏,膏腴万顷,纯庙(乾隆)尝驻跸其家,进奉上方水陆珍错百余品,王公近侍及舆抬奴隶,皆供食馔,一日之餐,费至十余万(《啸亭杂录》)。可以想见,郝氏能将乾隆请入家中赴宴,是件光宗耀祖的盛事,因此他不惜巨资,意欲乾隆买账;郝氏也必然会趋于满汉一体的政治社会意识,在饮宴上做到满、汉肴馔并陈,以博乾隆的进食逸兴。乾隆在第五次巡游山东时,同皇后到曲阜祭孔,并将女儿下嫁孔府后代,陪嫁品中有一套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这套餐具共计408件,可盛装196道菜,出自广东潮城(今潮州)颜和顺正老店的潮阳银匠杨义华之手。也许正因为乾隆赐给孔府这套满汉全席餐具表达了他寻求满汉一体圣意,人们也就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于是,也就在这个时期,官府和市肆上开始盛行满汉全席

光禄寺的宴制是嬗变满汉全席的基础

清宫光禄寺是专门管理国家筵宴的机构,乃沿袭明宫膳事机构的体制设立,始于顺治元年(1644年)。清定都北京后,面对统治全国的形势,宫中膳事活动骤增。这样,完善、健全宫廷膳事体制便被清统治者们接受。清宫光禄寺的宴制嬗变为后来的满汉全席,其原因大体有如下四种:

1、光禄寺的宴制分为满席自一等至六等;汉席自一等至三等;又有上席、中席”,满席由满厨主掌,汉席由汉厨主掌。上席、中席一类,大可值得研究。它既没有标明是满席,又没有标明是汉席,介于满席汉席之间。从用料上看,既有用面定额(做饽饽用),又有汉席中的肉类菜肴,既有烧方、羊方这类满式菜肴,又有汉席中的蒸食、蔬食;而且,还特别写明有关陈设和席面安排。其实,这是将满、汉食俗和烹饪加以联结和交融的一类筵宴。由于政治原因和清廷统治者的民族心理意识,以及宫规食制的束约,上席、中席不便用满、汉联结的名称出现,而笼统地以上席、中席谓之。但在实际内容上已经满汉交融。由此窥测,清宫中的满汉席已经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隐形地运作着。

2、清宫光禄寺的宴制,以满族规制为主。出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和民族意念,当时朝廷中最重要的筵宴,均为满席食制所主宰。另外,清朝统治者在朝政、祭祀、婚丧嫁娶、生活等方面所反映的饮食现象,承袭祖制,已成固有习俗。因此,后来的满汉全席,以字当头,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历史原因。

3、光禄寺的汉席被规定在传经讲学、文武会试、修书编典等文化活动的应用之内,反映了汉族饮食与汉族的文化一样,被清廷所接受和认定。汉席现象的存在,即清宫御膳中的山东饮食风味和康、乾时期引入宫廷的苏扬饮食风味,则是后来满汉全席汉菜部分的基础。

4、清入关后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其宫廷食制的实际内容已经随着清朝政权的延伸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汉族食俗礼仪及烹饪技艺的濡染和渗透,特别是乾隆朝以后,这种迹象更为明显。清宫光禄寺在筵制上划分为满席汉席上席、中席的特殊作用,以及清宫御膳在向汉族食俗、烹饪的贴近发展,是导致乾隆时期嬗变、衍生满汉全席的蓄积和启领阶段。

       精彩继续:

 “满汉全席”源于何方?

       “甜歌皇后”杨钰莹不为人知的成长历程         黛玉为何能够在红楼中独冠群芳  

        《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情结                 妈祖庙——“海上的布达拉宫”

       《红楼梦》中最悲情的母女                     检抄大观园为何不抄蘅芜院?

      谁才是《红楼梦》中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林妹妹究竟有多少家产?

      从送宫花看林黛玉的尊严                        《红楼梦》中的第一丫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