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明星动态挥别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电影大师云上的日子 |
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世界电影之旅》又和大家见面了。本期节目我们将延续上一期的主题,回顾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人生。提起安东尼奥尼,相信不少观众都不会陌生,他的很多作品,如《云上的日子》、《红色沙漠》、《放大》都享誉国际影坛,他对中国也一直怀有非常美好的感情。在今年的7月30日,94岁的安东尼奥尼安详地告别人世,而他本人和他的电影作品也将在世界电影史上永远闪耀光芒。为了纪念这位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让我们走入他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2007年7月30日,正当我们为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悄然辞世感到痛惜的时候,从古城罗马传来了另一个令人伤感的消息:94岁高龄的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也在同一天告别人世。世界影坛接连失去了两位划时代的巨匠,也正式宣告欧洲人文电影时代的最终落幕。
2004年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世界电影之旅》摄制组曾专程访问了年过九旬的安东尼奥尼,这或许是这位意大利电影大师最后一次与中国电视媒体面对面。在水城威尼斯,已经基本丧失了行动和语言能力的安东尼奥尼坐着轮椅,出现在他与另两位导演的联合作品《爱神》的首映式上。这位扼住命运咽喉,顽强地展现他永不枯竭的艺术生命力的耄耋老者,赢得了在场所有电影后辈们真挚的掌声。谁都无法否认,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是现代电影史上的一位旗手,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不但为世界影坛奉献了众多典范之作,而且还激励并教导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电影人,用光影的语言书写生命的意义。
1921年,安东尼奥尼出生于意大利小城费拉拉。在青少年时代,他曾醉心于造型与戏剧艺术,但电影却最终成为安东尼奥尼毕生的事业和信仰。1943年,安东尼奥尼拍摄了电影处女作《波河上的人们》,用冷静的观察展现渔民的生活,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先声。他于1948年拍摄的记录短片《清洁工》,真实反映了罗马街头的清洁工艰辛的劳动和备受歧视的社会地位,为意大利底层民众战后的苦难生活鸣不平。
随着对社会、人生与电影艺术的理解逐渐深入,安东尼奥尼开始踏上他独具风格的创作道路。1950年,他完成了长篇处女作《爱情事故》,以情人之间的罪恶关系表现人性的冷漠与情感的疏离。无论是主题的现代性含义还是镜头的巧妙调度,这部电影已经展现出安东尼奥尼的大师潜质。1953年,他还拍摄了另一部早期作品《不戴茶花的茶花女》。这部根据歌剧茶花女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名美丽少女偶然涉足电影圈,却在娱乐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故事,半个多世纪之后,这部影片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0年代中期,西方社会在物质上逐渐弥合了战争的创伤,却陷入空前的精神危机之中。敏感地感受到时代潮流的安东尼奥尼通过《女朋友》等作品,开始深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他成功地塑造出八位性格迥异又极具阶级代表性的人物,生动地拼贴出底层生活的全貌,赢得了威尼斯影展银狮奖。
从1960年开始,进入创作丰产期的安东尼奥尼先后执导了《奇遇》、《夜》和《蚀》三部电影,合称“人类情感三部曲”,在世界影坛引发来了强烈的震动。《奇遇》讲述了两名青年人在找寻失踪者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却无法面对命运未卜的将来。“人类情感三部曲”以新颖独特的风格和极富现代感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褒奖,也成为安东尼奥尼反省心灵世界、思考人类精神困惑的代表作。
他随后创作的《红色沙漠》,用强烈的色彩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营造超现实的整体氛围,以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掠夺与破坏,隐喻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和绝望。有人将《红色沙漠》称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影片,因为它所呈现的色彩不仅仅是自然的还原,而是蕴含着安东尼奥尼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
《放大》是安东尼奥尼的另一部电影代表作,这部影片讲述一位摄影师不断放大自己拍摄的照片,却对影像的真实性感到越来越困惑。《放大》和《红色沙漠》同被视为六十年代现代主义电影的典范之作,呈现出那个时代怀有政治与哲学使命感的人文电影导演,对这门通俗艺术在思想上和艺术形式上所开掘的深远程度。
1982年,安东尼奥尼拍摄了《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之后,因为中风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和80年代隐居小岛的伯格曼一样,安东尼奥尼有很长的时间在世界影坛上销声匿迹。但1995年,高龄83岁的大师却再度出山,拍摄出一部短篇集式的电影《云上的日子》。这部由他的仰慕者——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担任执行导演的电影,对安东尼奥尼毕生关注的各个主题进行了一次总结性的阐述。费拉拉城中男女之间柏拉图式的爱情、海滨小镇上少女与陌生人的激情以及随之而来的彼此遗忘;巴黎公寓里发生的情爱纠葛,修道院内决意割舍的肉身和欲望……无论是哲学意义的思考,还是精美严谨的影像构成,都延续了安东尼奥尼的大师风范,成为90年代人文电影最灿烂的一抹余晖。
2004年,92岁高龄的安东尼奥尼邀集王家卫和索德伯格两位后辈导演,共同拍摄了电影《爱神》。在由他本人亲自执导的《危险临界线》一章中,安东尼奥尼含蓄、抽象的暗喻影像风格依然得以体现。在影片中,爱神与一对婚姻濒临崩溃的夫妇相逢,唤醒了他们生命中日益沦丧的爱与激情。无论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是否臻于完美,没有人能够否认安东尼奥尼的创作激情,仍旧在他老迈的身躯中熊熊燃烧。虽然今天的主流电影日渐沦为浮华、浅薄的娱乐工具,但电影艺术高贵的灵魂并没有真的离我们远去。安东尼奥尼曾经以他无言的在场,将一份思想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我们的心上。
对于中国,安东尼奥尼始终有着一份深重的感情。他曾在1972年应邀来中国访问,并摄制了一部200分钟的纪录片《中国》。这部影片展现了他眼中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景象,却因为历史的原因没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不过也正因如此,安东尼奥尼倒是成了在当时的中国最知名的外国导演。特别是当中国进入开放时代之后,他的电影也启迪了几代中国导演的创作观念和艺术风格。
随着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安然辞世,世界电影的大师时代基本上落下了帷幕。曾经活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巨匠们,先后退出了世界影坛,甚至人生的疆场,将这方光影舞台承让给新时代的表演者。在人间漂泊了94载的安东尼奥尼终于开始了他云上的日子,但没有了这些电影大师们的光影世界,却陡然失却了几多灵魂的重量。
当安东尼奥尼去世的消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候,许多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都表达了他们的怀念之情。因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代表了一个用电影探索人性与哲思的伟大时代。虽然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不具有很强的娱乐色彩,但他以及他的同时代人却将电影提升为一种最富于智慧、创造力和美的艺术形式。当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同时离开了我们,世界电影的庄严殿堂也随之有些黯然失色。感谢您收看本期《世界电影之旅》,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