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出口会迎来第二春吗

(2013-12-14 16:46:14)
标签:

财经

分类: 宏观经济

清议:中国出口会迎来第二春吗

 

还在担心劳动成本上涨令中国出口失去比较竞争优势吗?怕是你已经奥特了。

 

在中经会提出的六大任务中,关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这样一段文字: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前者指的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亚欧大陆桥,后者指的是中国大陆与北起韩国南至东南亚邻国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

 

当《成都商报》的记者就这段文字采访我时,我先给他讲了个历史故事。说的是,自打有世界经济数据以来,世界贸易总量的3/4都发生在亚欧之间,地理大发现之前如此,之后如此,至今依然如此。确切地讲,亚欧贸易有三个圈,即亚洲内部贸易、欧洲内部贸易、亚欧间贸易。

 

当初海上贸易(方式)之所以取代了陆上贸易,是由于海上贸易更廉价,更富有效率,而且可以带枪带炮,所以更安全。实际上,高效率的海上贸易所取代的是中国的驼队贸易以及印度的牛队贸易。但是,自打铁路出现后,尤其是在进入高速重载铁路时代之后,陆上贸易的效率(折旧成本、运行成本及货运时间的综合考虑)不仅可以超越海上贸易,而且可以大幅减少远距离运输当中的石油消耗,极大缓解稀缺石油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这也是出于亚欧中间地带煤炭储量极为丰富,转换为电力的成本低得惊人,加上选址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建电厂污染排放不成问题等等角度思考的结果。对比之下,炼油厂多建在沿海,而且污染并不比燃煤少。

 

在很大程度上,所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为“丝绸之路”服务的。据史料记载,亚洲内部贸易量自古就很大,但最终的流向是欧洲。这也就是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为了鼓励亚洲内部贸易的发展,进而扩大亚欧间贸易。换一个角度看就是扩大中国对欧出口的腹地。需要强调的是,亚欧大陆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韩国的、日本的、中国台湾的、中国香港的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为什么韩国及日本企业对从中国北部港口上桥直达欧洲很感兴趣?原因就在于此。

 

有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出口就一定会迎来第二春吗?当然不是。

 

我想说的是,所谓中国出口比较竞争优势将伴随刘易斯拐点及劳动成本持续上涨而不断削弱的判断很是大意。要知道劳动成本不仅是指工资、福利、社保,还有另外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工业行动(诸如罢工之类)所带来的间接劳动成本。美国的制造业生产力之所以流向了东亚四小龙又流向中国大陆,而且至今也刹不住车,苹果公司就是一个例子,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本土工资高,而是工业行动太过频繁,对股东造成的损失之大远超过工资。要知道从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劳动力就是世界最优质的劳动力,至少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如此。大家想想看,为什么郭台铭在大陆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情愿到内地的郑州、太原去建厂?为什么他所说的机器人替代进展缓慢?答案不言自明。换个思路,苹果手机自中国加工(还不仅是纯粹意义上的加工贸易)并装运至欧洲,美国不也成了中国出口的腹地了吗?尽管只是技术及品牌意义上的。

 

其实,促进中国出口迎来第二春的动力还有很多,比如说人民币国际化,比如说降低物流成本,再比如说延长产业链等等。改天我会跟大家聊聊我今天对《重庆商报》记者说过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