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语文老师

(2010-09-05 07:18:09)
标签:

王荣生

语文

有效

文本

解读

备课

教育

分类: 平视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一直倍受诟病,甚至在上个世纪末被批判为“误尽苍生”,让数以万计的语文教师灰溜溜的,心里不是滋味。一周用五课时和三课时结果差不多,多上一节课和少上一节课没啥两样,尽管语文在中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却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语文教学肯定是出了问题了,但究竟症结在哪里,绝大多数人都很迷茫。

  昨天,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的报告,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王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他在点评刚刚上完的两堂课的时候,做出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论断:教错了。

  语文课怎么会教错了呢?很多语文教师都一头雾水。

  听着王教授的分析,渐渐地明白了。其实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和数学、外语一样,是有着自己特定的体例的。但几十年来,语文教学根本就没有找准自己的方向,一会儿是政治课,一会儿是生物课,一会儿是地理课……尤其是近几年,当语文教材按照“生活”来编排之后,这种混淆更是越来越严重。一个单元,五六篇文章,编者利用“单元提示”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生硬地想引导语文教师挖掘这种设定的“主题”,结果,完完全全地忽略了文章本身。

  王教授指出,现在的“文选型”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的选文和思考型练习,并不足以让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大多数时候,一篇课文教什么,完全是以前的某些专家在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充其量只是一家之言。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接触一篇课文之前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个人的理解可能与教参上的结论大相径庭。而实际教学中,这种老师的个性解读往往因为时间关系省略了。语文老师大多借助教参来备课,把一些自己都不太认同的结论灌输给了学生,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尽管也不一定理解,但只能在书上被动地做笔记。因为,语文考试的时候,如果有课内现代文阅读,这些“标准答案”是得分的保证,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答题,往往是要扣很多分的。

  于是,本来异彩纷呈的个性理解让位于刻板的“经典结论”;于是,一篇一篇的文章教下来,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性的“结论”,却没有形成相关的能力。

  王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要建立在对文本的“教学解读”上,有两个依据,一是文章的“体式”,一是“学情”。

  所谓的体式,就是文体。他把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文章和文学。文章指的是一般的应用文,文学便是占语文教材绝大部分的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当然,具体到一篇课文上,还必须要再细分,比如说散文,又要分为哲理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纪实散文等等。确定了文本的体式之后,才能进一步确定教学内容。有些语文课(甚至是获得过大奖的优质课)只所以“教错了”,就是因为忽略了文本的体式,没有抓住作为“语文”的重点,避重就轻或者张冠李戴了,可以说,有些语文课,是现代意义上的买椟还珠。“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能力是具体的”,超出了文本的界定大而化之地谈能力,显得很虚无。

  所以,语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其实是有方向的。许多教过多年语文的老师在面对同一篇课文的时候,为什么印象全无,需要从零开始?除了学情不一样外,恐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当初在教学的时候,缺乏文体意识,而且对文本的解读功夫不够,很多理解都不是自己的,而是教学参考书上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独立研读教材开始。

  王教授给了语文老师这样的建议:

  一是要相信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阅读常识。比如说在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先看开头和结尾,确定文章的主线,实际的阅读中是不可能采取这种方式的;比如新闻是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的,大多数小说是需要默读的……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从来不“这样”去读,去做,就不能要求学生也“这样”去读,去做。如果硬要为之,显然是本末倒置。所以,在备课时,语文老师要以正常的阅读习惯来解读文本,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与学才能实现“共鸣”。假如没等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就去翻教学参考书,与学生的“隔”就无法避免了。

  二是要记住,世界上还有别人活着。也就是要善于“借力”,要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报刊,及时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增加活水,保持最旺盛的求知欲,要把专家的文本解读与自己的个性理解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合宜的内容,培养学生需要的能力。

  因此,要摆脱语文教学目前的尴尬,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在备课的时候,先别把自己当成语文老师,而是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身份,按正常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寻找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契合点。老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致了,教与学就不会是两张皮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便真正“有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