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人故事家教育儿 |
分类: 平视教育 |
放暑假那天,儿子回到家,将沉重的书包往挂衣橱上一放,往沙发上一躺,摆成一个“大”字形,脸上没有一点表情,声音也有气无力的:
“妈妈,我们放假了。”
“放假了还不高兴吗?发新书了没有?”看到儿子这副样子,我有些奇怪。预想中的场景是儿子“咚咚咚”敲门,然后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眉飞色舞地大声喊“我们放假了”,因为天生好动的他终于可以不用每天都面对那么多的作业而大玩特玩了。
今天这是怎么了?
“发了。可是,有一个数学作业是让我们背过乘法口诀,上二年级的时候要用到,老师说开学会要挨个检查。我在学校看了看,觉得很难,恐怕我是背不过了。”他侧过了脸对着我,显出少有的凝重。
我知道,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从加法过渡到乘法,是一个思维方式的跨越,很关键,也很有难度,能不能渡过这一关,直接影响到他以后能不能学好数学。
这个时候可不能渲染这些,加重他的心理负担。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
“我当什么难事呢,原来是这个啊,离开学还早着呢。再说了,这么点东西对你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
话是这样说,还是要认真对待,毕竟这是我这个当妈妈的责任。更何况现在的逻辑是:孩子的作业就是家长的任务。
于是,一周后的一天,我便开始了这项“伟大”的帮扶行动。
我先把乘法口诀整齐地写到一张硬纸,让儿子帮忙用透明胶粘起来,以防止撕破或者弄脏。看到他对这个手工作业积极性很高,就趁热打铁,开始学习:
“儿子,你看1-3的口诀多简单,咱试试看能不能看一遍就记住。”
我先示范着给儿子读了一遍,儿子自己读了一遍,然后把纸板翻过来检查,儿子比较顺利地背下来了。
“真棒,记得又快又准确,来,再接着背‘4’,”我说。
“不了,明天吧”,儿子肯定是一看不像前面那样简单,就有些怵头。我也就没再勉强,说:
“好吧,后面的其实也不难,明天咱再解决。”
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与儿子去商场买东西。一上路,我就想起了背乘法口诀的事,这可是个学习的好机会,我大声说:
“宝贝,咱边走边试着背一背‘4’的乘法口诀怎样?”
“行”,儿子满口答应。
我先放慢语速,清晰地背给儿子听,然后再让他背。2遍后,虽然有时候还是在做加法(他的头脑中是4+4=8,8+4=12,12+4=16),他已经基本上能够完整地“顺”下来了。对“5”的口诀,我是在背完后先让儿子找规律,记住个位数非“5”则“0”,而且交替出现,他也就很快攻克了这一关。
就在我们把从1-5的口诀都复习了一遍的时候,正好到了商场的门前,从儿子兴奋的表情上,我知道他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
对更有难度的“6、7、8”的口诀,儿子也是在自行车座位上学会的,尽管没有前面那么顺利。如在背“6”时,2×6,3×6……每个都要想十几秒钟,有好几次,背不了两遍就想放弃,甚至发脾气说“就是不背了”。
于是,我改变策略,采用游戏的方式,给他一个台阶,降低难度。
我说:
“我们一人一句,来个口诀接龙游戏怎样?”
“好吧,我先来。”儿子想了想,勉强答应了。
就这样,他一句“一六得六”,我一句“二六十二”。背完后,我们再交换,终于化难为易,完成了任务。对于“9”的口诀,我先给儿子找规律,告诉他个位数的变化规则为“9-1”,十位数的变化规则为“0-8”,结果,不到5分钟就记熟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为了不断巩固记忆的成果,防止遗忘,每天我都拿出时间引导他复习。儿子是个电脑迷,喜欢玩“塞尔号”、“奥比岛”和“QQ”,于是,规定他每天有半小时的电脑时间,但前提必须是背一遍乘法口诀,而且不能出错。
为了能够玩自己喜欢的电脑,他自己加大了复习的力度。每次都会主动地站在我跟前背乘法口诀,对于不熟的几个往往还会自觉地从头多背几遍,就这样,乘法口诀儿子越背越快,越背越熟了。
还有几天就要开学了,每天晚上在小区里玩,听到几个同学的妈妈在埋怨孩子没有记熟口诀时,儿子甭提多得意了。
儿子的“难关”渡过去了,我也似乎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作为家长,需要改变的实在太多。
首先,要有耐心。家长要放下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成人觉得再简单不过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或许就是极大的困难。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容易急躁,不耐烦,甚至训斥孩子,造成情绪上的对立。
其次,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应当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习,如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游戏的引入等等。孩子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有限,所以有时候还要化整为零,分散地学习,各个击破,而不是企图在短时期内一古脑地全塞给孩子,当然,为了防止遗忘,及时的复习也很重要。
最后,要坚持赏识教育。虽然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对于脆弱的孩子来说,当家长的,还是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适时、适度地鼓励,只有像爱护我们的眼镜一样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信,才能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才会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此文为妻子的习作,经博主修改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