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和运超
和运超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876积分
  • 博客访问:27,637
  • 关注人气:861
  • 获赠金笔:226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鹿鼎记》:一些力不从心的诚意

(2008-06-22 12:59:49)
标签:

娱乐

鹿鼎记

金庸

张纪中

黄晓明

应采儿

钟汉良

电视剧

评论

和运超

分类: 天国王朝(影视、音乐)

《鹿鼎记》:一些力不从心的诚意

 

                        文  和运超  《鹿鼎记》:一些力不从心的诚意

 

 http://www.30wan.com/UserFiles/2008-3/19/2008319145650843.jpg

 

 

制片人:张纪中
导演:于敏、赵箭
主演:黄晓明、钟汉良、应采儿、
      胡可、舒畅、于承惠
类型:武侠、喜剧
集数:50集

 

    次张纪中、于敏和赵箭第三度联手打造的金庸大作《鹿鼎记》虽然破天荒的达到50集,毫不意外地延续了以往张版金庸剧的优点和缺点。我觉得,此次《鹿鼎记》的遗憾多半也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出现的问题并非都要归结到张纪中等主创头上。首先是——过审——再次显示了我们银幕和荧屏的“红色警戒”。由此可以引申:张纪中在尊重金庸原著的基础上,并没有想用别的方式来回避一些过于敏感的情节和画面,这一点本身就有商业效果的出发点,也本来就有“媚俗”的考虑,只不过张大胡子没想到《色戒》之后,广电反而对所有的影视作品把关愈加严格了。结果导致我们所看到的《鹿鼎记》被剪得颇有些伤筋动骨(据说达百处以上),很多配音极不协调,显然修改台词也很损伤剧情流畅的效果。
    这一次依然是黄晓明担纲主演,也保不准会是黄晓明最后一部张版金庸剧。不过前6集冒出一个小韦小宝不是不好,可小演员的表现实在做作,情节上倒确实按说的路子呈现了韦小宝的成长轨迹。

 

http://www.159001.com/thumbs/4183/4183_14.jpg


    黄晓明出现之后,如果揣摩一下韦小宝的言行举止,不难看出黄晓明很大程度上依然借鉴了周星驰的表演技巧,只是心理活动方面更往小说上靠。该剧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韦小宝的内心独白超乎寻常的多,对一部以视觉效果为主的电视剧来说不排除也有做作的嫌疑,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关于韦小宝的心理活动恰恰是《鹿鼎记》小说最不可忽略的精华之一。
    电视剧中比较主要的情节,像韦小宝在对待陈近南、九难、胡逸之、青木堂兄弟、沐王府豪杰等正面侠士,以及对待阿珂、双儿等美女,还有索额图、多隆、杰书、张康年、赵良栋等朋友,是既有不同也有相通之处。韦小宝这个人,深沉一点来说是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一个漫画式的卡通人
物。认为韦小宝这个人身上体现了所谓国民特色是一种片面的说法,不妨反问一下:为什么不认为康熙、陈近南或者郑克爽身上也体现了国民特色呢?为什么偏偏韦小宝才是?就因为他是男一号么?其实有几个国人同胞像韦小宝那样顽劣奸滑,有几个常人会像他那样运气好得离谱?所谓国民性格,反而觉得如茅十八、刘一舟之类可能还更常见、更典型一些吧。
    同样,韦小宝的人生轨迹并不能当成康熙王朝的一个“历史层面”来看待,也绝对不是真实的江湖世界,因为这些都被金庸先生那杆生花妙笔扭曲过了。张纪中版忠实于原著《鹿鼎记》诚然是“不打诳语”的,从立意上已经比过去的影视剧《鹿鼎记》好很多,但为什么效果还是有差距,总感觉不对劲呢?
    如果说此次广电审查严格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要素,对照剧中最受影响的情节显然是关于沙俄的部分,所有台词全改了,很多情节要么删了,要么还是没拍出来。撇开敏感的地方不说,就整体剧情而言,我感觉不是黄晓明不适合韦小宝这个角色(如果彻底对黄晓明不感冒的,那当我什么也没说好啦),而是搭戏的配角有问题,也不是这些演员都不合适剧中角色,而是这些索额图、徐天川、多隆等等人在韦小宝跟前显得太“正经”,总感觉不协调,他们还是像处在一个传统武侠世界,没有找到《鹿鼎记》中“漫画世界”的风格。这一点恰恰过去港版影视剧处理得好一些,港版的配角人物表演风格跟韦小宝之流是协调的。
    虽然内地版的《鹿鼎记》符合金庸原著,也极力在打造有所谓艺术含量,可众多配角演员太流于表面,什么陈近南、归辛树、吴立身、胖头陀、陆高轩之流,丝毫没有《鹿鼎记》那种戏谑的效果,这不是黄晓明一个人演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搭档能否碰撞“火花”的问题。


    再一个,对于剧中的七美女,我觉得实际上并不构成真正的亮点。因为美女比较多的除了双儿和阿珂之外,顶多加上建宁,其他统统会沦为点缀。对整个《鹿鼎记》而言,也就最后几集涉及“美女如云”的“大场面”。虽然金庸迷都知道阿珂在书中是美女第一,这一次应采儿出演的阿珂尽管谈不上失败,但也说不上有多光彩照人,只能是马马虎虎完成任务而已。
    从表演上看,阿珂在整个故事中,和韦小宝处于对立的时候要远远多于亲密的时候。应采儿在前面表现阿珂讨厌甚至憎恶韦小宝的情绪并不充分,似乎可以理解为阿珂是个比较善良的女人,就算很不喜欢韦小宝,但身为淑女(其实她从小身在江湖,公主师父并不怎么搭理她,哪里淑得起来呢)面子上她不会表露得
很强烈。但毕竟很长一段时间里,阿珂是很讨厌韦小宝的。而从韦小宝来看,就算他对别人还有基本的道义或者冒充道义的一面,但对待阿珂确实是非常下流,甚至无耻的,尤其面对郑克爽和阿珂在一起的时候(唯一一次触及灵魂的反省已经是在丽春院“大功告成”以后被曾柔骂醒的)。再看剧中处理郑克爽这个人物,很明显,一开始就实在没有多少超过韦小宝的地方,基本失去了原著中那种从公子哥到脓包的反差,一无铺垫,二来有故意丑化郑二公子的地方。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演出的三角关系明显道德上就倾向于韦小宝的胜利。
    说来韦小宝和阿珂的故事是小说的一大重点,该剧却没有忠于原著的精神,或者说没有忠于文字背后的客观事实。这一段情节是最能表现韦小宝的阴暗面,也是陈墨这个大陆金庸研究专家在《金庸小说人物谈》中分析得最好的一点,韦小宝对阿珂的欺辱其实超乎寻常的过分,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蹂躏。读者和观众之所以还能接受韦小宝,无非一是韦小宝身为主人公,二是郑克爽不过一个脓包货色,还是一暗算陈近南的小人。除此之外,很少会有人站在阿珂的立场来考虑,很少想到韦小宝一路上强逼和侮辱阿珂的手段之卑劣,和阿珂喜欢的郑克爽最后是怎样的人没有丝毫因果关系。阿珂这个人物并不因为最终嫁给韦小宝而称得上“苦尽甘来”。电视剧最后在通吃岛上有一小段对话流露了阿珂的心曲,但很快这点心酸就被韦小宝花花草草的浪漫所冲淡,最终还是把阿珂当成“第一韦夫人”的亮点在渲染,演员显然也没有去揣摩这些细腻的地方,因而对阿珂的演绎只能是马马虎虎完成任务。
    其他像双儿、沐剑屏、曾柔都是新人,而舒畅扮演的建宁公主、胡可扮演的苏荃和刘孜扮演的方怡也无一不是马马虎虎,原本应该成为一大亮色的沙俄长公主索菲亚,很大程度上被“一笔带过”了。

 

http://dy.dvd.com.cn/dy_pic/movie_img/2/52/252611194229872859_l.jpg


    真正要重点讨论的其实是韦小宝和康熙之间的对手戏。过去我在评论《鹿鼎记》小说时提到过,《鹿鼎记》最能够的打动人的地方在于把帝王宫廷那些讳莫如深的东西,通过小宝和康熙的友情发展给稀释了,充满了人情味。小桂子和小玄子两个名字是各自虚构的,他们两个其实既不叫小桂子,也不叫小玄子,也许所谓友情注定会消亡,这本身就有所“预告”,可实际上他们的友情当真消亡了么?能用分手来衡量么?
    电视剧《鹿鼎记》很花俏的在最后一集用蒙太奇手法来了一段关于两人感情缘由盘点式的“大揭秘”。韦小宝这个人物到底是怎样的?康熙为什么会这样对待韦小宝?剧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那种时代背景让韦小宝的人生不得不如此,随着他年龄成长他也厌倦了欺骗滑头的生活,所以他离开了。这个思路显然不是单纯张纪中等人这样处理,而《鹿鼎记》本身的文本就有这种潜意识。
    韦小宝的坑蒙拐骗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产生于过去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特色风景”。而康熙作为从一个人到一个帝王似乎已经牺牲了自己的本性,所以他坦白说:“从你在这里认出我的那一刻,小玄子就已经死了。”这话其实太矫情也太误读康熙和小宝之间的关系。
    我以为康熙和韦小宝的交情从来没有随着两个人的长大而减少,更丝毫没有因为康熙是皇帝,韦小宝在交朋友的过程中有所规避。故事中几次韦小宝奋不顾身保护康熙根本不是因为他是皇帝,我觉得恰恰是韦小宝为一生中最在乎的一个朋友而舍命的,康熙才是韦小宝人生哲学中好朋友讲义气最深刻的体现。从这一点可以反证韦小宝不止一次说过他不在意升官发财,而只愿意陪在康熙身边那些话并非客套的场面话,很大程度上是真心话。因为韦小宝一辈子朋友很多,但真正同龄的哥们儿,其实就只有一个康熙。
    剧中后半部分,韦小宝口口声声为了顾全朋友义气不愿对天地会兵刃相加,不得已得罪了康熙,这表现了两个好朋友难免会发生矛盾的正常曲折,并非是韦小宝一定要选择维护天地会,更并非偏袒陈近南。而到通吃岛遭遇几年的放逐,对康熙有所埋怨也不奇怪。重要的是回到宫里见到康熙时的眼泪,很真切的流露出他内心的感情。后来天地会以牙还牙,也给韦小宝施压要刺杀康熙,韦小宝同样坚决不愿。尽管后面康熙在对待韦小宝和天地会成员的手法上确实有了帝王风范,但确实是韦小宝脚踏两只船在先,而且剧中表现康熙在发觉韦小宝身为天地会欺骗他时,用了很意味深长的镜头流露出康熙的失望和震惊。
    韦小宝最终离开康熙可以说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可以说是韦小宝想远离是非,他的人生哲学确实遇到了“瓶颈”。而不是单单因为面对康熙时感到有了生存压力,因为同样的江湖人士也在逼迫韦小宝,甚至还有专门想劝他揭竿而起当皇帝的。
    在解释韦小宝和康熙友情的部分,整个《鹿鼎记》确实很接近原著的精神,除了最后提炼内涵上有点不当外,很多地方的发挥都比较出色。由于这是整个剧的骨架和灵魂,这一点比以往任何一版的《鹿鼎记》都做的好,所以尽管其他不足再多,但基本上是过得去了。
    而其他的很多不足可能是创作的时候“放”不开,也可能是顾虑太多,总之显得并不如《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碧血剑》那么到位。再加上应对广电总局审查再次几番动了剪刀,最终出来的版本实在很多地方蹩脚,剧情显得不流畅,这个遗憾就很难填补了。

 


    
    2008年6月

 


阅读(3590) 收藏(1)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