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襄樊媒体新闻记者鱼粱洲城市管理 |
分类: >>妄言·信手涂鸦 |
喜欢摄影的朋友都知道,在大光圈模式下,焦点人物或景物的清晰度会因为焦点之外的渐次虚化得以反衬,从而显得更加清晰鲜明。媒体报道也有类似现象,就是记者现在“城市”这个取景框中精确捕捉并聚焦某一事物时,遗漏掉焦外与之相关的虚化了的巨大盲区。
晚上聊天,朋友焦急地告诉我,鱼粱洲(汉江与唐白河在襄樊市区交汇形成的沙洲)大桥引桥绿化带,现在变成邻近小区居民的菜园了。问他是否打算去采访,他说:如今什么都涨价了,老百姓在无用的地方开荒,有什么好说的?
很佩服这位同行,他比我小许多岁,却能站在关怀与体恤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品质在他的同龄人身上已很难见到。
我继续恐怖地想象:如果此事被某位义愤填膺的记者发现,一定会带着维护城市形象的崇高使命前往“调查”,接着交给一位不事稼穑的编辑修理,即刻就炮制出一场公共事件。可以想见,辖区城管队员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入高效运作,事主——那个仅仅想吃上便宜蔬菜的家伙,即将面临高额处罚或者恢复原状的惩罚。
当然,破坏城市公共设施不应该寻找任何逃脱管理的理由,但是成品新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我们深深喜爱的南方周末、凤凰卫视……他们往往从公开报道中发现社会变革的端倪,那些新闻背后的新闻告诉我们,沉重前行的社会民生仍需要认真关注与着力改善。有必要“高尚地”告诫与提醒:记者的笔端很重,还有他们背后的把关人以及媒体本身的责任太重要了,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对某一群体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不过,仍有不少人不够明白:考验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是他们的受众,而不是月末墙上的业务考评榜。
近来接触到的媒体人员,不少是守着网络靠“借鉴”混日子的,可他们往往傲慢到在人前走路都要高昂起脖子,不知谁给了他们这大的底气,无知到叫人替他们害臊。
那么有人会问:鱼粱洲绿化带变作居民菜园子了,究竟该如何处理?我真得十分难堪,掌握舆论公器的媒体业者有时候也相当矛盾,因为他们也必须忍耐常人的生活。
最后,我们还是做个简单的类比:我们看到的美丽图片,其实经过摄影师精心的选材,比如预先勾勒或突出什么、焦点该落在哪里、该虚化掉哪些无关的杂色与瑕疵。这跟“制造”新闻没什么差别,当我们从官方媒体那里得到新闻成品的时候,或许已跟事实有了很大的出入。想想这个,其实有些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