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苏州的寒山寺,北塔报恩寺;走过杭州的灵隐寺,雷峰塔,黄龙洞;路过上海的静安寺,龙华寺,城隍庙。江南的寺庙,禅院各有千秋。而这次,我有幸来到了锦溪古镇的莲池禅院,再次感受别样的禅院。由于我们队伍来的这几天恰好是莲池禅院在维修,所以并没有每天都对游客开放。好在第二天早晨遇见工作人员在开门,打了招呼后我一个人进去,感受莲池禅院的古朴和别样。
虽然进去了,可里面还在维护休整状态,使得小潘不知如何拍摄,行走在禅院里,瞧瞧这,看看那,随机按快门。正在搭建的钢架挡着我的视角。拍摄了一会,我走进了圆通宝殿内。
在禅院里,看见了中间立着一蹲大佛像,香火正旺。左右两旁的墙壁上也坐落着许多佛雕。佛像前站着一位年轻的和尚,此时正在敲打着木鱼念经。而佛像后面却是正在忙活的工人,几个人在说着什么。由于里面禁止拍摄,所以老实巴交的我就收好相机,用双眼去观看这里的一切了。
在欣赏禅院的同时,还是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看看文人是怎么记载这块地方的。

▲图【2】
清晨,我们来到锦溪古镇的入口处,看见有一座高大的石牌楼,石牌楼上有宋徽宗用瘦金书题写的匾额“水乡佛国”。看来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我们得好好去了解去品读这座古镇。
▲图【3】灰调的莲池,有些苍白。可这里的确沉浸着许多历史故事,值得我们去翻阅,去浏览。

▲图【4】 莲池禅院,又名莲花池、古莲寺。南宋孝宗帝钦赐御造的庙宇,当年从隆兴二年到嘉泰三年,足足建造了40年,殿堂廊庑,楼阁亭台,水榭画舫一应俱全,成为江南一带很有名气的佛门胜地。在八百载的沧桑岁月中,莲池禅院曾屡废屡修。1996年后,经不断修缮,重现光彩,寺内殿堂廊庑、宝阁岑楼和琴堂画舫一应俱全。与陈妃水冢、文昌阁和十眼长桥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

▲图【5】
莲池禅院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起建造,直到宋理宗嘉泰三年(1203年)完成,足足建造了40年。殿堂廊庑,亭楼室阁,水榭画舫,一应俱全,成为江南一带很有名气的佛门胜地禅宗丛林。

▲图【6】
古镇锦溪从前被人誉为“留学生之乡”,现在又以“民间博物馆之乡”独树一帜。但在800年前,却以“水乡佛国”而名闻江南。在小镇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的石牌楼,石牌楼上有宋徽宗用瘦金书题写的匾额“水乡佛国”。“水乡佛国”者,一则小镇民风淳厚乐善礼佛,二则小镇上有一座皇帝钦赐的庙宇——莲池禅院。

▲图【7】
莲池禅院有些与众不同。其一,凡庙宇寺院的大门总是向南,但莲池禅院却是大门朝北。这可能在中国寺庙中是绝无仅有的。小镇上遂有“水乡佛国,庙门朝北;天下世界,只此一家”的说法。为何庙门朝北,可谓众说纷纭。一说与陈妃有关。宋孝宗宠妃(陈妃)的墓冢在莲池禅院南面的五保湖里,为陈妃诵经超度,僧侣要面对菩萨面对水冢,所以寺院正门就只能朝北了。二说与风水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派军师刘伯温巡视江南。来到锦溪,只见水清土肥,是块风水宝地。他掐指一算,将来要出真龙。天下刚定,还要出龙,岂非又要大乱?于是刘伯温就将莲池禅院的庙门改向朝北,用于锁住北面如龙的锦溪——就像秦世皇挖秦淮河,用于断绝南京的王者之气一样。因此,莲池禅院只能庙门朝北了。

▲图【8】
其二,佛教寺院与道教楼阁紧紧相邻,这在中国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属道教的文昌阁,原在镇西通神道院。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重建通神道院时,将文昌阁移至莲池禅院东面。小镇向有“枯灯夜读桃李春风胜秋色”的崇文传统,所以镇上百姓对文昌阁供奉的“文曲星”也是恭敬有加。镇上的文人学士还常常在此结社酬唱,切磋文章。一边是书声琅琅,一过是梵音悠悠,出家人和读书人相会,佛、儒、道三教共聚,这大概又是小镇上的独特景致了。

▲图【9】基本上墙壁都是黄色,这也是江南寺院的特点。

▲图【10】禅院里,安静,祥和。

▲图【11】正门

▲图【12】正门。走到这,我收起了相机,悄悄的走进去。

▲图【13】一片祥和
。

▲图【14】悬挂着一些“衣服”。
▲图【15】我喜欢晨光。

▲图【16】香火万年。

▲图【17】晨

▲图【18】蓝色天空。
▲图【19】西面。

▲图【20】侧面

▲图【21】
由于禅院门口人多,而且一直处于关闭状态,所以没有拍摄到西门,就在合影前随拍一张吧,再次感谢远方网的工作人员,你们辛苦啦!
▲【背景音乐】《禅境明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