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元宵节的盛况空前实在让人意想不到,用“倾城而出”来描述绝对不为过。自从有一次无意中撞上这样的场面后,就再也没有去凑节日的热闹,我怕不是被挤压死就是窒息而死,尤其是身后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
在我小时的记忆中是没有元宵节的,确切地说是不过元宵节的。节日的丰富跟经济的繁荣是很有联系的。因为生活的贫穷,除了过年这样的大节和年半的中秋节、国庆节,就没有其它节日的印象了。另外食物和仪式在过节中的份量也不可忽视,正月十五吃汤圆和挂灯笼的风俗也是近年才流行起来的,在以前本地好象也没有这样的习俗,因而也让元宵节的关注度大打折扣。
元宵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于本地的越剧《王老虎抢亲》。该剧讲了江南有名的才子周文宾
和富家小姐王秀英歪打正着巧结鸳鸯的故事,故事场景就发生在元宵节期间。周文宾出场的第一句唱词就是“正月十五是元宵,人山人海闹盈盈,我与好友来打赌,男扮女妆看花灯”。越剧多的是“落难公子中状元、小姐私订终身后花园”的题材,而这个戏曲很显然有着情感轻喜剧的味道,应了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
年长一些就读到了一些关于元宵节的美丽诗词,什么“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知道了元宵节就是古代的情人节。在那时千金小姐是不能轻易出门的,只有在元宵这样的佳节里是全国开禁,一个社会任它多么封建闭塞总也有开放的时候。
不知为什么,只要想象起那时的红男绿女,裙裾飘飘崺逦在流光溢彩的花灯中间,就有一种微微的沉醉。如今面对同样的繁华盛世,同样的花灯连街,同样的人群拥挤,我却再也找不到美丽如初的情怀。
小时倒是有过一盏灯,是奶奶给我做的,好象与元宵节也无关联。小学三年级时,老师突发异想给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回家在亲友的帮助下做一盏灯笼上交。从来不担心任何书面作业的我,对于手工却是个弱项。幸亏奶奶帮我做了一盏。她拿了一根粗壮的竹杆用刀劈开,三下五去二,没多少功夫就做成了一盏大刀灯。结果人家都是小心翼翼地提着灯笼到校的,而我是扛着大刀走在路上,有种雄纠纠、气昂昂的豪爽气概。
如今奶奶离世也有六年了,唯一的遗憾是六岁的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太婆,奶奶要是能听见女儿用甜甜的声音叫她一声“太婆”,她那双细长的眼睛一定会笑成一个弯弯的月亮。
PS:应该是2005年还是2006年写的。没在博客上贴过,就拿出来应景一下。做些应景文章其实也不错,至少有些当时的感慨和痕迹在里面,给自己一个蓦然回首那年那月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念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