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热情的临朐县桲林村张海廷一家人
刘福新
有一篇文的开头说,因为等待所以错过。这句话放在独特环境里可能是对的,但不一定对所有的环境都适合,记得我不止一次地引用过《基督山伯爵》里法利亚长老的一句话:“希望在等待之中!”而今天夜里我要发的博文是反其意而用之的,我要告诉朋友,因为不甘等待而收获。收获了什么呢?收获了预料不到的友谊,收获了临朐县桲林村一家人的热情。
我这里说到的临朐县桲林村一家五口人,是指张玉和他的老伴周印芝,张海廷(张玉的儿子)和他的媳妇张伟,还有张玉和周印芝的孙子,也就是张海廷和张伟的儿子张钊铨。还要补充一个人,这个人是昌乐县常家庄的常旭亮,他是张海廷店里的开车师傅。
真的是很有缘分哪!
9月20日上午,我在桲林村集市上拍照时,可巧在这家大门前拍上了这一家的大部分成员,这一家的媳妇音乐教师张伟邀请在她家里吃午饭。虽然已经晌午了,但我尚未拍完集市,啦了几句呱就赶紧拍片去了。等我拍完片子回来,一大锅乌鸡肉和一大锅羊肉汤还有好几盘素菜早就热气腾腾地放在饭桌上了。还是临朐人实在,与我们昌乐南部的人一样厚道!
午宴期间,我又得到了两个信息:一个信息是,这家的少掌柜张海廷是桲林村的负责人,至于是支书还是村委主任我没细问。另一个信息是,张海廷说看着我挺面熟,好似给他讲过“大课”。聊了几句,才知道张海廷是昌乐二中的学生,虽然我没有给他上过历史课,但1996年9月18日的当天,我曾给全校师生做过《勿忘九·一八》的大型报告,他那时恰好就是昌乐二中的学生,当然也在听讲的队列里。说到这里,我说个有意思的往事,在一次酒宴上与两个女生(也四十多岁了)相遇,我不认识她们,她们却认得我,还说对我印象很深,我吃一大惊,既然我没有给你们上课,何来很深的印象?她俩给我讲了件往事,说我在昌乐五中(她俩上学时叫昌乐五中,1989年暑假后才改名昌乐二中)作报告时,好抿拉头发。嘿嘿,原来是这个呀?我一下子乐了。开始回顾我作报告时的情景——那时候头发已经稀稀拉拉了,但我企图遮盖住谢顶的既成事实,左边留了一大绺子长发,可大型报告会场是在外边,时有风吹过头顶,那一绺子长发很薄很细很少,一刮风那绺子头发偏偏往左耷拉,更凸显出光光亮亮的头皮来,我也很尴尬,真想临时弄个铁夹子固定住。看来,好多学生在听我作报告的时候将我“贼亮贼亮的头顶”牢牢记住了。
闲话又说多了,拉回来。
这一家子,张玉和张海廷爷儿俩是家里的男子汉,都是很有担当的,这看得出来。老掌柜张玉性格直烈,古道热肠;少掌柜张海廷有文化有素养有能力,是这个三界交汇地方的当家人;张海廷的妻子张伟是桲林村小学的音乐教师,一个既热情又大气的知识女性。这对青年夫妻很有“夫妻相”,从照片里就可以看出来。另外,我还从老掌柜张玉的话里了解到一段佳话,他那在台湾的老父张梦桥曾在探亲期间捐助开办了这个村子的一所小学。可见这一家子都是朴实厚道有本事敢担当的好人!
借着此篇博文发布的机会,我诚心地将美好祝福献给这一家人!
另,为了让此篇博文能及时搜到,就不用上篇的村名“桲椤林子”了。
【注脚选录】
附一里的图4、吃饭时,张玉和他的老伴周印芝告诉我一件事儿,“昌乐——苍山”的长途车,实际上跑到临朐县桲林村,这个车次俗称“昌乐——临朐”。我就是乘坐这辆车回昌乐的。车价10元,不算贵。倘若有到临朐县桲林村赶大集(逢五排十)的,可以乘坐这个车次的客车。
附一里的图7、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摆在这里:从刻在桥东头水泥柱子上的这七个字来看,可以肯定这个村庄就叫或者曾叫桲椤林或者桲椤林子。我也多费点儿时间将这七个字原封不动地打出来:“臨朐縣桲欏林桥”。原先的汉字多好!
附一里的图8、我询问一个在大桥中间卖菜的老太太时,她与我说,这座大桥有三十年了。幸亏我这人好到处瞧,这不是有吗?是一九七三年五月建的。看了上款(桥名)和下款(时间),我又纳闷了。上款里用的是今人所说的“繁体字”(今人起这个名就是胡闹,怎么繁了?),可下款里怎么会出来一个简化字,而且是个随即收回去(纠正了不用了)的简化字?你看这个“建”像个啥玩意儿?连主持搞简化字的那批人都觉得太不像话了,随即收回去了,这里竟然还有这个鬼玩意儿!
1、第一幅图片再用上一篇里的,因为这一幅是我认识这一家人的开始。原图片注脚是:
“28、拍这幅图片不打紧,却成全了一段友情,下一集就专讲这家人。”
2、据张伟(左三)介绍,左一是她的姨(亲姨还是一般称呼上的姨,我不能问),左二不用介绍,当然是她的儿子,左三是她的婆婆娘,左四是她的公爹。
3
4、前排右起:张玉、张钊铨(张玉的孙子)、周印芝。后排右起:张海廷(张玉的儿子)、张伟(张玉的儿媳)。
。
5、前排右起:张玉、张钊铨(张玉的孙子)、周印芝。后排右起:张海廷(张玉的儿子)、张伟(张玉的儿媳)。

6

7、张玉和周印芝老两口。
8

9、后排右起:张海廷和张伟小两口
10
附桲林村其它图片

1、这位是给张玉张海廷店里开车的师傅常旭亮,昌乐县乔官镇常家庄人。

2、在宴席间,老掌柜张玉对我说了件事儿,他的父亲在台湾,大陆探亲期间赞助开办了一所小学“张梦桥小学”。
3、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这个村子原属上林镇,现在属于龙岗镇了。
4、吃饭时,张玉和他的老伴周印芝告诉我一件事儿,“昌乐——苍山”的长途车,实际上跑到临朐县桲林村,这个车次俗称“昌乐——临朐”。我就是乘坐这辆车回昌乐的。车价10元,不算贵。倘若有到临朐县桲林村赶大集(逢五排十)的,可以乘坐这个车次的客车。
5、这是开始时拍摄的图片,当走到桲林村南头的时候,我一眼瞥到了路东的一片菜地。我走了进去。

6、我给这对老夫妇以及他们的孙子拍照。
7、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摆在这里:从刻在桥东头水泥柱子上的这七个字来看,可以肯定这个村庄就叫或者曾叫桲椤林或者桲椤林子。我也多费点儿时间将这七个字原封不动地打出来:“臨朐縣桲欏林桥”。原先的汉字多好!
8、我询问一个在大桥中间卖菜的老太太时,她与我说,这座大桥有三十年了。幸亏我这人好到处瞧,这不是有吗?是一九七三年五月建的。
看了上款(桥名)和下款(时间),我又纳闷了。上款里用的是今人所说的“繁体字”(今人起这个名就是胡闹,怎么繁了?),可下款里怎么会出来一个简化字,而且是个随即收回去(纠正了不用了)的简化字?你看这个“建”像个啥玩意儿?连主持搞简化字的那批人都觉得太不像话了,随即收回去了,这里竟然还有这个鬼玩意儿!
9、这些人里有临朐人 、有昌乐人,也有青州人。真所谓三界交汇处。
10
11、我不知道这条小径通往哪个县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