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到崔家埠去
刘福新
崔家埠,行政隶属五图街道,位于街道辖境西北部。明朝隆庆二年,崔姓因水灾从原址崔家寺东迁至埠顶立村,改称崔家埠。
崔家埠比较出名,不止村庄曾迁移过,还在于村西有一部队,属于某炮兵六团,我们南郝镇的人称其“东山部队”。崔家埠再往东,有师部,番号为6210部队。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修筑了一条昌乐县境内最早的油漆路,简称“国防路”,从昌乐城里一直伸到五图镇的五图村,也就是某炮兵师部6210部队。这个炮兵师曾参加“抗美援朝”,由于其中一个团的军旗被敌人所夺,因此建制取消,只有五、六、八团,缺少七团。五团与六团就在崔家埠村西,八团位于师部(6210部队)以北。
说起这几个部队营地,我都去过,师部原副师长韦锦章与我关系不错,曾邀我多次到他家做客,那还是“文革”期间的事情。
南面的五团与南郝镇十里树村相邻,我的岳母娘家就是十里树村,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曾陪同岳母到五团驻地的医院看病。还在昌乐十三中(驻地南郝)开田径运动会之前多次去借“跑表”和钉子鞋。还有一次,南郝公社搞军训,南郝公社教师联队曾与部队篮球队比赛,都由我担任篮球比赛裁判。
北面紧靠崔家埠的六团,与我也有一段友情,1985年春开始,六团排以上军官在转业前,办了一个高中班,聘请我讲历史课。那时候,每天都由部队司机来学校拉我去上课,中午或晚上管饭,由一军官作陪。
对于崔家埠,过去只是乘车经过,从未进入村里。10月23日下午,我与老伴骑车去拍照。鉴于原来的路途被新修的几条公路或分割或截断,我想找回从前的感觉,所以沿途也拍摄了不少图片。这次通过拍摄图片,有一个最大收获,那就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村庄房屋用砖的时代特色。一般来说,“青砖”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手工砖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机器砖大概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村里三种房屋都有,很高兴地拍了下来。
第一辑 到崔家埠去的路上

这是吴家池子村前街,也就是在昌乐一中南侧的那个村。10月23日,因铺路,只得改变了行进路线,从吴家池子村中拐出来。
吴家池子村东南角一所房屋。我们从这里进入大路。
城南萧一条南北路,以前昌乐第7路车从这里经过。现在已经改道。
远拍大沂路东面的植物。
从城南萧进入了那条“国防路”。路北有一家怡心园。但是这条路很快就断了。被新修的宝通街截为两段。
我站在这条宝通街(直通潍坊)上,拍摄斜对面的原“国防路”。
北拍笔架山。
拍摄宝通街。
折入原国防路后,不几米就是原“六团”驻地。迄今大门上方的横匾上还有“一切为了打仗”的标语。
同上。原六团北大门。
回拍宝通街和北面的山。
这里有块牌子站牌已经很清楚了。这里是“部队”站,下站就是崔家埠。其实很近。
第二辑 采风崔家埠
这一家门市部的砖头就是机器砖,约建于1970年以后。
村子北半部分是老村,有一棵老槐树,据村民讲大约在150年左右,不算很早。

从北面拍照。

这一老者说:“俺爷爷也不记得这棵槐树。”
村南一条南北街道。
这所房屋是用的手工砖,大约建于1970年初。
这所房屋最早,用的是青砖,早于1966年。
车过崔家埠,回拍崔家埠村东北的新房子。
崔家埠以东,姜家坊子以西,正在大兴土木。看来这里建一座比较大型的新小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