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笔架山”外拍小记
(2009-10-09 12:43:08)
标签:
草山万松山笔架山省立昌中 |
分类: 文辛文言 |
“ 笔架山”之名,初闻于山下吴家池子村民吴姓,其谓村东山头有三,中间高,两边略低,极像文人之笔架;又谓“省立昌中”(民国时期潍县专员兼昌乐县县长张天佐所建)为何才子不绝,占尽笔架山风水也!“笔架”者,儒者所须,岂有饱学者无笔架也?
此山西侧有水池,凛冽甘甜,可供学子数千人饮用,故而国民政府张天佐占卜之后建成学府,骤成齐鲁名校焉。此校即今昌乐一中是也。
此水池,粼粼有圭角,如秋月霜空。曰“吴家池子”。“省立昌中”素以池名名之,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读书于此,若人问吾父祖辈,皆言孙或子于吴家池子念书。池深水浅,用之不尽,其与山接,耳饱水声,目饱清樾。实读书之佳所也!
此山,原无名,不知何年何月,据北边一不长树木之“草山”名之。错讹至今。其实,此山遍长松柏,柿子亦甚多,皆自然生之。“柿子”谐音“仕子”,以文而仕之谓也。莫非天意?
近岁,有昌乐一中某校长为其改名曰“万松山”,揣摩其意,不外有二:一为树木繁多,大自然所赐,以物而名。二为莘莘学子读书于此,犹如松柏万棵,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国家栋梁数之不尽。
窃以为,以上两名皆不如“笔架山”之优雅,不仅显形,而且寓意。
伟哉!笔架山!
昨日,天清气朗,鄙人骑车至山下,惜山门紧锁,未得入,沿大沂路转至南边,图片拍摄甚多,今择部分发于此。惟其图外有文,是为《“笔架山”外拍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