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日记)昌乐县城旧东关大集一条街存照
——2009年9月21日摄影之一
刘福新
岁月沧桑,沧桑岁月,红尘滚滚,滚滚红尘。昌乐县城历经千载,新城逐渐东移,已与原貌迥然相异。我说的东关大集一条街,如今面目亦非,因为不久的将来,这里可能重新规划,所以看起来比较脏乱。从城市建设大局来看,旧街道撤除势在必行。当然了,如果有历史价值还可以保留,若没有历史价值,拆除也不可惜。
老东关大集这条南北街道即将走完它的历史脚步,但是将来子孙们若问昌乐县城原来是个啥样子?总得有所交代吧?故而拍摄下这些已经过晚的图片,以留后人。
关于这条东关大集街市的部分情况,我在上篇《百年老屋里住着一位可怜老人》里已经讲过,此处不赘。

1、昌乐南关集贸市场是迄今为止昌乐县城最大的市场,从这个市场东端进入
后不久,有一条几乎堵塞的入口,从这里可以进入老东关大集一条街。你看,北面
有一水泥建筑挡住了这条大街。

2、从水泥建筑物往西拐,可以看到一条狭窄的南北街道。

3 、往北走不远,有一口老屋,据遇到的一位姓贾的水利局老职工讲,这口老屋
是老东关大集街道上存留的百年老屋之一。这棵榆树也有年载了。

4、继续北行,又有一个拐角,拐角东面有一东西小胡同,就在树荫下妇女站的地方。

5、拐过这一拐角,老远地看到了一群老太太。

6、我想这几位老太太就是这里的老住户了。

7、果然不假,她们给我指这儿指那儿,介绍着以前的东关大集情况。她们告诉
我,我进来的那条路还不是老东关大集“正地方”。原来的大集是正南正北,只是
被后来的建筑物截断了。

8、她们告诉我,东面的两座还没有完工的大楼就是原来的工人俱乐部。也就是
我在上篇里提到昌乐县城开大会的地方。

9、大街中部的这座老屋,我去年冬天来拍摄过,还以为没人住了,此次恰好
遇到这位叫刘庆广的可怜老人。详见上文。

10、再往北,有一座上世纪的建筑,极有可能是“文革”之后修建的。

11、北端,原来老水利局所在的地方,有人借用梧桐树做樑,临时搭建了一个
铁匠铺。老梧桐也在遭受着炭火的烧烤熏炙折磨。
不过,我已经很久没见到铁匠铺了。因为我的父亲就是铁匠,打了一辈子铁。
我对铁匠铺还是有感情的。

12、烧铁的炉火,打铁的铁砧,砸铁的锤子,淬火的水桶,填炭的铁铲,放烟
的炉筒,一应俱全。

13、东关大街北面丁字路口东面,有一条东西胡同,直通县城中心大道昌高路。
此处已经基本没人住,确实太脏了。

14、这是旧时东关大集北端十字路口,通往西边的一条很短的胡同。在文化
大革命时期,这短短的十几米,可是每天都上演着“政治事件”。因为每一个“红卫
兵”组织,都是从这里进入“工人俱乐部”,开批斗大会;后来则是“派性斗争”的
最重要通道。南边(左面)的几间平房还上演过“桃花事件”的秘闻。当然了,是昌
乐县派性头头男女之间的趣闻轶事。

15、将要离开旧东关大集(南北大街)了,再朝南看一眼,拍下最后一幅来。

16、图片15,我说的最后一幅是对的。
这一幅就不是“旧东关大集一条街”了。这里属于“步行街”。就是原来从县城
南门进来的那条路。“步行街”与“旧东关大集街道”是平行的。两个政权交替后,
这里是从南边进入昌乐县城的最重要通道。
这幅图片,是拍摄南面。它的南端与“南关农贸市场”相交。
“步行街”是由原来旧街道改造而成,大概与“温州商城”差不多时间,据我的
儿子、儿媳说,是在2001年。也就是说,它是这个世纪初期的产物。

17、拍照“步行街”北面。北面与利民街相交。

18、过步行街,与旧东关大集北端短短的胡同正对着的是“城里一条东西街”。
进入后不远是原来的“城里小学”。我的家属搬迁来城的前后,我的大儿子和小儿
子先后在这里上学。
前面有车辆的地方就是原“城里小学”。如今是“城关教管办”所在地。

19、这位大婶告诉我,“这条街道可重要了,我结婚时,这里就是‘城里大集’
所在地,买东西的,跑耍的都在这里。”她又指着这座老房说:“俺这屋可是最老的,
只是外面抹了一层水泥。你看这老台阶、老青石,有年载了啊!”

20、同图18.西边直通“故城街”。“故城街”图片,前不久已经发在博客里了。

21、白发苍苍的大婶还告诉我,就在这个骑车子妇女站着的地方就是原来昌乐
县城的东大门。那时候这里有个陡崖。
这条“步行街”东边连着旧东关大集(南北街道),西边连着城里一条街(东西
街道),从此处可以了解昌乐县城的一些旧闻轶事。看来,我拍摄下来正是时候,以
后拆除了,就见不到影子了。
22、这个妇女走着的地方就是“老东关入口 ”了。也就是我拍摄的图14那个地方。
【后记】倘若我这组图片再过几年、几十年,一定会成为昌乐县城历史方位图片资料,不论有没有参考价值,都会让我觉得有一种使命感甚或自豪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