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图片)芳林园摄影札记

标签:
昌乐开发区芳林园池塘流泉小景金鱼芙蕖果园幽径竹屋丽影杂谈 |
分类: 文辛摄影 |
前天(8月1日)下午,给一位住在开发区的朋友送书,回家途中,刚过管庄,蓦地里想起去年这个时侯,与同学兼同事姚凤光各携老妻由此路口西行,路遇学生赵某,到她的“小村庄”饭店①驻足片刻,摄了几幅不错的图片。何不再去看看?
骑车不到一分钟,看到路北紧贴管庄有一处园林,高挂的牌子上写有“芳林园”三字,小径两边密布着“红灯笼”。一惊,去年怎么没发现这个地方?
看看手腕上的表,已经过了18点,但还是没有一丝儿犹豫,一边赏景一边推车往里走去。
原来这里也是一处饭店。紧挨池塘有一排房屋,几个青年顾客在门前树荫下打扑克。店主看我来,很热情地招呼着。我说要摄影,店主很高兴,“这里有不少景致呢!”
突然有人喊“刘叔”,一个青年人似曾相识。那青年人看我愣怔着,主动介绍说:“刘叔可能不认识我了,我爸爸是赵有祥呀。我是‘老大’,那边是‘老二’呀。”②
隐约听见好似有潺潺流水之声,循声过去,噢!原是一股清泉从一处人造的山石汩汩而下,泉水流入底下的池塘。这个极小的“袖珍式”的“瀑布”,与池塘水光和四周的园林相映成趣,宛如一派南国园林风光!
不过拍摄却有很大难度,因为“袖珍瀑布”上下左右都有黑色铁水管,地下潮湿,趴下拍摄显然不可能。我是不速之客,不好意思索要一领蒲席类的物品铺上,只有尽量蹲得很低,才得以完成拍摄。我得意地说:“如果我不说明出处,很可能让人觉得我是拍了一处深山自然景观呢。”昨夜已经看到博客好友“牛一”看了这一幅照片了,是我昨天上传到相册里的,他在评论中感叹不已。
“老大”和“老二”说西边有金鱼,急忙过去拍摄。金鱼正浮在水面,好似欢迎我这摄影者。芙蕖绿意盎然,叶片上水滴晶莹闪光。几朵金针花也迎着我微笑。
正在拍摄的当儿,那几个打扑克青年人凑过来看热闹,趁机给他们拍了几张树荫下莲叶边的合影。
不期然造访此园,给我最大的惊喜却不是这一湾池塘,也不是这个莲花池里的金鱼、荷叶,倒是在这里遇见了老同事的双胞胎兄弟,还有就是这一大片果树以及在树园遇到的几个游客。
说句老实话,在所有的园林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植物园,我最爱去的也是植物园。是喜欢植物呢,还是贪图清静,抑或别的什么原因,我说不清楚。反正没事了,总爱一个人,或者和朋友寻找一处植物园游逛。喜欢瞧里面的景,嗅嗅植物散发出的气息。
记得凡是我走过的地方,几乎所有的植物园都是我的首选目标。市内的潍坊、寿光、青州如此,省内的威海、蓬莱、青岛、烟台、日照、临沂是如此,省外的北京、上海、徐州、苏州也是如此。
恨不得在每一处植物园呆上几天几夜,便觉得自己完全与园子里的草木、花鸟、水景融为一体了。前天不仅是八一建军节,也是农历的六月初六。谚语曰“六月六,看谷秀”,这节令正是植物欢势的生长期,果树也不例外。植物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热情,他们或沉默不语,或有说有笑。但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显出一副幸福、快乐的样子。
傍晚的阳光线条依然饱满,关照着居住在这里的树木生灵,当然也包括像我这样的不速之客。
拐过幽幽的曲径,突闻浅浅的笑声,原来是三个前来晚餐的顾客行走在果树间,两位漂亮的女士很大方地任我拍照。我抽出一张写满网址的名片给了她们。
在芳林园,不免有些感想,本来是想到西邻的“小村庄”的,却鬼使神差迈进芳林园了。而此处的景物远远胜过西邻。这真是“著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了。
看着我们昌乐这个美丽的经济开发区,满是现代气息。这几年来,面貌真的变化不小。看来,当地政府积极搞城市建设规划,尽力绘制发展蓝图,人们交了几年的税,作用还是明显的。这年头全国各地的贪官太多,拿了见不得光亮的钱,该干点实事对吧?看来,不少人还是在干着的,昌乐经济开发区的道路、企业就是一例,尚可得以慰藉。而开发区的柏油路边有这么几处园林式的饭店也是蛮喜人的。
注:
①“小村庄”饭店:这个饭店不是我的学生开的,但她却是这个地方的“户主”。前天傍晚我在“芳林园”拍摄时一愣,原来这个“芳林园”与“小村庄”是紧邻。我又过去了,那个外地承包的饭店老板很热情地接着我。我说:“怎么没有景致了?”他说:“你看这面墙上的花。”我仰拍了一幅吊瓜花蕾,平拍了门前的狗尾巴花。这一次倒是“著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了。
②:我是‘老大’,那边是‘老二’呀:老大、老二:老前辈老同事赵有祥的双胞胎儿子。
若不是他主动搭讪,我还就是不认识了呢,盖因时间太长了。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与赵有祥老师同在昌乐十三中(属于昌乐县一处高中,驻南郝)任教,宿舍是紧邻。赵老师比我大一旬有余,早就退休了,就住在附近的耿王村。那时节,赵有祥老师的双胞胎为了好分辨,乳名就叫‘老大’、‘老二’。有一次我曾戏谑他“这兄弟俩起名倒是省事了!”‘老二’也走近了我,亲昵地喊‘刘叔’。他俩不约而同地问我“宏津和小津现在都大了吧?”他们问的是我的两个儿子。我的儿子宏津和小津是“挨肩”,只差两岁。他们四人在校园里经常玩耍。我答:“我的孙子和孙女今年暑假后一个上高中一个读初中了。”
拍摄完毕,在回家路上,恰好遇到赵有祥老师,他告诉我说:“那开店的老板是我们耿王村的。”我没做声,但暗里思忖,这个芳林园可是紧贴着管庄呀?不料却是耿王的人开的。
【我对这篇博文以及博友评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