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仲夏的昌乐一中校园摄影断章(一、二章)

标签:
仲夏昌乐一中校园摄影断章吴家池子 |
(摄影)仲夏的昌乐一中校园摄影断章(第一、二章)
吴家池子位于一中校园中部,北傍办公楼,南依翰苑,东与教学楼比邻。池水源自东面万松山西麓岩层深处,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流而成。该池水质甘纯,水温稳定,泉脉极旺,终年不涸。水旺之时,则溢出池面,顺势而下,经东山王村,流至东村以南,数里之外,聚潭成渚。民间相传,此泉水冬饮能暖肚,夏喝而祛暑,取之沏茶有清香,用于煎药增奇效。故在明清之际,就有“营陵第一泉”之称。
1945年抗战胜利,是年秋,县长张天佐召集地方人士,磋商筹建昌乐中学永久校舍。遂由杜晓初(县建设科长)、赵光汉、赵光燮(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科大学毕业)、孙魁南(山东大学土木工科毕业)等组成校舍建筑委员会。经多次勘察,确认吴家池子日出水量可供五千人生活之用,即敲定校址以该池为依托,于万松山西麓,辟地150余亩,依山傍泉,兴建校舍600间。新校建成后,滕家辛牟、马宋寺后、庞家河沟等处师生迁入新校。全校共有35个教学班(高中4个班、初中15个班、后师4个班、简师12个班),教职员104人,学生2234人。规模之大,为当时全省中学之冠。
吴家池子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池面袒露,呈椭圆形,周长十数米,水深三至四米,清澈透明,水碧如镜。池的四周铺以方砖杂石,蹲在池边可掬手而饮。池的东南角有数个泉眼,不时有浮珠闪着银光自池底泛出。池的东边有棵老垂柳,不知何年所植。春天池面蓝汪汪的,像一块蓝水晶,垂柳校舍倒影池中,显得格外空灵。夏日池面有时会有些许波皱,却仍是清湛潋滟。一到雨季,溢满的池水淙淙流出,像条活泼的小飞龙,淘气地顺势往西流淌着,一直流出校门口。冬季的池水则静如处子,从不结冰,池面上有时还冒着热气,飘飘渺渺,引人遐思。
六十年代,为充分利用和保护好吴池水源,学校对该池进行了一些小规模修缮和改建。先在池的周边砌石,又对池底进行加固。1964年春,为了扩大水源,便于周边村民浇地,县长魏文彬曾亲自组织人员大力挖掘,进行清淤,结果适得其反,水位有所下降。于是抓紧进行回填,水位得以回升。
学校用水,原先由伙房炊工直接用水桶从池中取水,挑着分别送往南伙房(学生食堂)和北伙房(教师食堂),供全校数千名师生员工饮用。后来改用水车推水,在池上搭一铁架,上置数个大型水桶,用铁管连接,将生活饮水直接通往伙房,既卫生又方便。
1965年春,学校搞勤工俭学,在池的北面约两米处,修建一座七米高的小型水塔,用小水泵抽水供水。又在池西约一米处,用砖砌了一口四方水井,井径约一米,小井与大池相通,改用压水机取水。同时还在井台旁砌了一溜半米高十几米长的水泥台子,专门用于师生洗涮。
七十年代初,池子水位又有所下降,经核查,系因学校南邻县繁殖厂挖了一个大池,该池与吴家池子同在一条水脉上。学校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池的水位未受影响。为充分利用溢流而出的池水,又在如今的新世纪广场北侧,卫生室前的竹林处,将原有池塘进行整修,改造成一长方形水池,池面一亩有余,将水顺渠槽引入池内。池内种藕养鱼。每到夏季,池边杨柳拂风,池中荷花摇曳,红鲤相戏,淙淙泉水顺渠而流,透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之气。
八十年代初,为使住在高处的部分师生用水方便,学校还自力更生,安装自来水,将池水引到校园的制高点,解决了住在东北高处师生的用水问题。九十年代后,为保持吴池水源的纯净卫生,全部改用电力自动供水,并将池面进行封闭,四周护以石栏,石栏内又有八卦形钢筋栅栏护围。驻足池旁,凝神静听,伴着水泵的隐隐轰鸣,不时传来地下泉脉的涌动之声。石栏四周植以冬青、黄杨、雪松、龙爪槐等花木,构成繁花、绿树、草坪等园林景观。整个吴池绿树叠翠,四季常青,景色宜人,被称为“吴池映翠”,是校园十二景之一。2002年春,学校在池边勒石为记。
翰苑,是一中的标志性建筑。它内正外方,红瓦飞檐,梁柱础石,方砖铺地,端坐在学校中轴线上。它背靠万松山,层峦叠翠;傍依吴家池,清泉涓涓。名山秀水,相得益彰,翰苑显得更加古香古色,富有神韵。
翰苑原称校部,又名四合院,始建于1945年10月,为校长主政、教师办公之地。初建时按设计图纸为二层楼房,后改建为四面回连式平房结构,坐东朝西,东西开门,青砖为壁,黑瓦覆顶,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庄重静穆,像一座静僻的山房书院。
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于九十年代初新建了一处办公楼,翰苑完成了作为办公场所的历史使命。但一中人并没有遗忘它,1990年对它进行了彻底翻修,用做校史、书画展室。2002年春,为落实学校整体规划,展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对翰苑进行了整修改造。整修后的翰苑,东西35米,南北30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房间30余间,红瓦覆顶,四山起脊,前廊后厦,方正端庄。正门(西门)依托东高西低的地势,随势递升,铺设大理石台阶15级,两边镶砌汉白玉护栏。步入校门,穿过美丽的新世纪广场,翰苑迎面而来,在名花秀木的映衬下,翰苑既保持了朴素自然的独特风格,又展现了传统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翰苑西门护栏外,是两株高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气象萧森。门额正中,在四盏华灯的映衬下,高悬一方隶书“翰苑”匾额,紫檀木底色,配以石绿色字迹,字大逾尺,笔势雄健,赫然醒目,为著名书法家高小岩84岁高龄时所书。
2001年春,高小岩应邀来校,在参观学校文化展室之后,欣然命名“翰苑”。“翰”指笔墨文章,“苑”乃人才汇集之所。古代进士入选翰林院者称庶吉士,后一般也称“翰林”。取名“翰苑”,自有深意。
走进翰苑,院内廊庑相接,回廊相绕。前檐由20根红色檐柱支撑,组成四面走廊,既美观又实用。学校“教育成就展室”、“国情教育展室”、“名人书画展室”以及“美术绘画”、“舞蹈艺术”、“音乐教室”、“琴房”等各类展室和教室汇集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校文化中心。游翰苑,如巧遇喜雨,飘飘洒洒,淅淅沥沥,雨丝轻抚飞檐,不绝不歇,不疾不徐。立足廊下听之,似古琴之音,又似擂鼓之声,滋润人心,如梦如幻,令人神往遐思。
翰苑西连新世纪广场,东接院士路,出翰苑东大门,自西而东,步步登高,形成一条优美的透视线。整个校园左右对称,前后均衡,校园空间一环扣一环,房间布局一层深一层,大有深远不尽之感。
站在万松山文笔塔上俯视,翰苑酷似一方上天赐予的红色印鉴,不偏不倚,方方正正地镶嵌在校园中央。这种独具特色的规划布局,既凝聚了文化设计的深厚功力,也充分体现了昌乐一中校园文化崇尚端正方直的内涵。
翰苑南北两侧,有两排刺槐,冠盖如云,虬枝峥嵘,为建校时所植,与翰苑同龄。粗壮笔直的躯干像守护翰苑的将士,皆巍然挺拔,观之顿生肃穆之感。靠翰苑南墙又有塔松10株,亭亭玉立,似莘莘学子并踵比肩,在聆听师长的教诲。
翰苑,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一直是一中的心脏。先后有十五任校长在此办公理政,学校的大政方针皆从这里出台。四十年代,霍树楠在此主政七年,使学校迅速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文武人才。共产党接管之后,李惠远、夏加、邢振华、贾守吾先后四任校长在此施政,迅速建立了党团组织,奠定了共产党对一中的领导,很快恢复了教学秩序。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孙日新、鞠新兴、于佣先后三任校长在此领导,历经多次政治运动,由于决策者远见卓识,保护和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一中优良的办学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王晓东、于建芳、李益庚先后三任校长在此理政,期间经历过“文革”,虽也走过一段弯路,但他们顶住压力,克服阻力,积极开展工作,使学校很快转入正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于观辰、张志学、刘春景、孟令杰先后主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教育方针得以全面贯彻。九十年代至今,以秦汶民为首的校领导班子,积极探索发展之路,实施“质量立校、依法治校、改革兴校、名师强校”的治校方略,学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一所现代化一流中学矗立在世人面前。
翰苑也是教师集体办公的场所。早在四十年代,就有大批教育精英汇集翰苑,全省八大数学家,这里独占三位。原本藉藉无名的吴池,一时名声雀起;原本教育落后的小邑,一跃成为山东的一大教育重镇。五十年代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整体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务本之举。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名师相聚翰苑,他们以校为家,严谨治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八十高龄的刘中安就是一中教师的代表。他是河南人,大学毕业刚来时,还是一名青年教师,在翰苑默默耕耘五十余载,岁月已将他变成了一位白发老者。正是有这样一大批“翰苑耕者”在默默无闻地耕耘,一中才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被誉为“齐鲁名校”。
翰苑见证了一中的发展,目睹了学子的成长。六十多年来,无数英才学子,青春俊彦,从翰苑出发,走向全国各地,五洲四海,成为栋梁之材。翰苑,又是一中人的精神家园,永久的牵挂。院士们来过,对翰苑深情地瞩望;将军们来过,向翰苑致以庄严的军礼;部长、总裁们来过,在翰苑里找到了流逝的记忆;作家们来过,向翰苑献上热情的赞美诗……
翰苑是一中的标志,也是一中的象征,它既代表着一中悠久的历史,又象征着一中教育的师魂。从这种意义上讲,翰苑,不只是一幢建筑,更是一座丰碑。它记载着一中的历史,学脉绎延,弦歌不绝;它彰显着一中的精神,弘扬师道,敬业奉献;它描绘着一中的未来,薪火相传,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