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题图片:西班牙女郎。转引自百度网童秦川博客)
(词)沁园春·西班牙女郎
刘福新
阅读一名家散文,得其填词素材。素材若何?谓西班牙某地有一风俗,青年男子向心爱的女子求婚,就要趴在地上,等着女子拿了皮鞭来打,如果女子打完二十四下,就是答应了。如果打了二十三下以后扔下鞭子走了,说明女子不同意,这个男子就白白地挨打了。而西班牙女郎往往恶作剧,明明看不上求婚的男青年,却拿着鞭子大大方方地打起来。名家谁焉,记忆中可能是蒋光慈先生吧?
草径茸茸,
◎●○○
碧挂群峰,
●●○○
夜渐雾笼。
◎●◎△
更甘霖淅沥,
●◎○◎●
口撮鸟语,
◎○◎●
翛妞妖俏,
◎○◎●
嬉戏蕉丛。
◎●○△
古帙焉存?
◎●○○
几翻史事,
◎○◎●
西哥特人①母系风。
◎●○○◎●△
古怪事,
○○●
与亚洲风气,
◎○○○●
迥不相同。
●●○△
男儿脉脉独钟,
○○●●○△,
任卧地袒脊似酩酊。
●◎●○○◎●△。
看女郎鞭起,
●◎○◎●,
挞廿四下;
◎○◎●,
青年觇眦,
◎○◎●,
默不一声。
◎●○△。
陡觉凝空?
◎●○○,
愁思顿布,
◎○◎●,
祈再来一鞭定情。
◎●○○◎●△。
猛回首,
○○●,
竟嫣然一笑,
●○○●●,
没入林中。
◎●○△。
注:①西哥特人:公元5世纪日耳曼部落中最大的一支西哥特人,兵临罗马城下,5世纪中期,西哥特人统治了伊比利亚的大部,即今天的西班牙。古罗马帝国不久灭亡。
原稿曾用“伊比利亚”四字,很好懂,但第三和第四字皆不合平仄,此四字当为“仄仄平平”,第一字为“可平可仄”,最后不得不改为“西哥特人”四字。填词难矣哉!
说明:
初写于1989年4月,1997年修改,2005年再改。除了平仄外,主要对韵脚进行了修正,力图使格律更工。用上平声“一东”韵,下半阕第九句韵字为“情”,取自下平声“八庚”。
然修改多次,但是对仗还是不行。(对仗:前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因为之考虑了意境,而忽视了对仗。
沁园春的对仗是比较特别的,它前阕的第四五句与第六七句是隔一句对仗。譬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第四句的“长城内外”对第六句的“大河上下”;第五句的“惟余莽莽”对第七句的“顿失滔滔”。后阕的第三句的“秦皇汉武”对第五句的“唐宗宋祖”,第四句的“略输文采”对第六句的“稍逊风骚”。
再譬如宋朝刘克庄的《沁园春·梦方孚苕》,它前阕里的第四句“厨人斫就”对第六句的“圉人呈罢”,第五句的“东溟鲸脍”对第七句的“西极龙谋”。后阕第三句的“年光过尽”对第五句的“书生老去”,第四句的“功名未立”对第六句的“机会方来”。
所以说,沁园春词牌,一是对仗较多,二是对仗隔一句相对。这都是必须遵循的。
我写的词必须继续修改。所以“填词”实在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今在博客屡屡见到有人填词,连最起码的平仄都不懂,一个劲地乱写,确实在糟蹋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好好学一学词谱呢?
附宋朝刘克庄的《沁园春·梦方孚苕》如下:
何处相逢,
登宝钗楼,
访铜雀台。
唤厨人斫就,
东溟鲸脍,
圉人呈罢,
西极龙谋。
天下英雄,
使君与操,
馀子谁堪共酒杯?
插千乘,
载燕南代北,
剑客奇才。
饮酣鼻息如雷。
谁信被晨鸡催唤回?
叹年光过尽,
功名未立;
书生老去,
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
遇高皇帝,
万户侯何足道哉?
披衣起,
但凄凉回顾,
慷慨生哀!
(注意:前阕第三句的“铜”字未拘平仄。也就是说“铜”字本来押“仄”声,它却是个平声,主要原因:“铜雀台”一个“特定词”,没有一个字能够代替它。所以,这个字虽然“出律”,也被认可了。)
进一步说明:
1、前阕第一句可以用韵,但我们看到的第一句一般不用韵。
2、这个词牌里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应该了解为“上一下四”的结构,也就是“仄+平平仄仄”。譬如“唤厨人斫就”应该看做“唤+厨人斫就”。
敝作下阕第三句的“看女郎鞭起”和倒二句的“竟嫣然一笑”就是如此。
3、下阕第一句,依照《词律》应该分为两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但是一般都作六字句,而不再分开。譬如“饮酣鼻息如雷”就应看做“饮酣,鼻息如雷”。敝作下阕第一句“男儿脉脉独钟”应该看做“男儿,脉脉独钟”。

(此图片转自城市旅游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