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2008-10-08 15:23:17)
标签:

恩师

曹一民先生

清正自矜

庄重自持

杂谈

分类: 刘氏家族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压题图片:我的恩师曹一民先生。拍摄于2008年10月7日,农历重阳节)

 

       (重阳节专题) 吾爱吾师

 

                刘福新

 

 

昨夜忙于网络,今天又是晏起,草草饭毕,起身伫立于阳台,迷蒙的雾中升腾起一种不尽的情愫,究竟此时我想起了什么?啊,明白了,我还沉浸在昨日先生的家中。忽然发现,其实情愫很美妙,只因为心里涌起对恩师无尽的牵挂和温馨的回忆,恰似一滴甘雨润了心田,于是一丝情愫在这个秋日里荡漾回旋,轻轻地,柔柔地……

我说的先生是我在昌乐一中初中部求学时的语文老师曹一民老师。

昨天上午,我先打电话给先生,问先生有无空暇,说要去府上拜望他与师母,先生说:“我没事,福新你来吧。”心想天还早,就打开电脑,到新浪博客丰采园走了走,顺便发了几个帖子①。

后推车出门,在一超市买了山鸡蛋、白酒各一箱,随即往实验高中赶。实验高中原来是一处师范,我的先生就住在东北角的一座宿舍楼一楼里。那地方我太熟悉了,记得去年(2007年)大年初一我去给先生拜年,天还没亮,我是第一个给老师“磕头”的,在曹老师那儿待了好久,以至于我赶回家时,老伴埋怨说:“咱家来了那么多学生,你也不早一步回来。吴尚军和赵素琴都来两趟了……”②

赶到曹府,有一姓董的善书法老者与先生一邻居在,彼此寒暄后,闲聊了一会儿,给先生拍摄了几幅照片。又不大一会儿,先生的长子、长媳从老远的农村也来探望曹先生。论年龄,曹先生的长子得称我师兄,我们还是第一次见面呢。刚过十一点,我起身回家,先生、师母、师弟一再挽留,我考虑到师弟与弟媳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再说也不想让先生麻烦就回家了。

回想先生大半生坎坷,倘若不是政治原因,这样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齐鲁才子很可能是炎黄巨人、“东方之子”了。盖因先生1957年犯“言论罪”,在大学里被扣上“右派”罪名,遭到不公正待遇;还好,昌乐一中的老师们都青睐这位才子,冒着危险额外聘任他当了语文教师,我才有幸成为了先生的弟子。

每逢想起曹一民先生,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一句话: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聪明才智与地位并不一定成正比,才干固然重要,运气际遇亦要依赖多多,尤其在那种动辄讲“极端政治”的年代里③。

我在想,人的一生,是谁也不可预料的,都会有灾难,而每一个充满灾难的“碴儿”,其来历常常会使我们睿智和清醒。生命的意义,往往会因种种的“碴儿”的来历,而显得深刻和凝重。我的恩师曹一民先生就是如此。

我最钦服先生的人品与尊严,若论人品,先生绝对是楷模,因为他从不说别人的坏话,即使对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也是如此;若论尊严,有人曾给尊严下过一个令人动容的定义:“尊严不在于你拥有了什么,而在你不屑于低下头颅、屈下身子去得到什么。”是的,你可能身居高位,享有盛名,拥有巨资,但因为你的行为卑猥,便毫无尊严可言;反过来,你即使处在卑微的地位,但活得不卑不亢,坦荡无邪,多一些清正自矜,多一些庄重自持,也自然会显现出无上的尊严。说到此处,我要说一说先生的渊博了,他博学多才,文理俱精,教什么课程都是教师中的“牧者”,甭说那超群的记忆力和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每每相晤交谈,那极其高雅的举止满可以让四座叹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与先生成了诗友,常促膝求教,还做过几次东,宴请《渤海诗草》的社长、主编以及昌乐诗友,皆请先生替我做主陪。先生诗词厚重浑雄,不出即罢,出则惊人。以其坎坷的经历与丰厚的阅历,总让我赞叹击节、凝思半晌。譬如西历2000年,《渤海诗草》出了一集《昌乐专辑》,先生有一五言绝句,题目为《奇石》。诗云:

 

                   奇石多奇志,玲珑透瘦顽。

                 补天非大用,成事在无言。

 

我好似看见了那块奇石,奇石四周矗立着无数的翠柏与苍松,万绿丛中还间杂几株藤花;浅而略带绿色的山泉水,从奇石上流下,伴随着偶尔间传出的鸟雀之声;远处那一峰高过一峰的山峦,被白茫茫的云雾罩着,望去一片翠黛。再看这块奇石,它身上不断地被冲刷着,已被打磨得玲珑剔透且瘦小,与世无争,却令人尊敬,带着神秘的韵味!

去年,我在昌乐县政协撰写《昌乐一中70年》,我主编第一篇《历史篇》,文章大多是我亲自撰写的,所引海外校友文章也是精心剪辑的,且加了“按语”,都没有署我的名。只有一篇列在《人物篇》的文章《文学路上的五位恩师》④是署了我的名的。现在引在下面,作为对曹一民先生的敬谢,也作为昨日重阳节看望恩师的纪念。

                                   匆草于2008年10月8日(重阳节翌日)上午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图2:曹一民先生十分简陋的客厅兼书房。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图3:诸位博友请看,我的老师今年72周岁(比我大一旬)了,依然 精神矍铄。

 

【注释】

①临到曹先生府上以前,到丰采园发的帖子(这个帖子是发在“黄月亮红月亮”那儿的,刚从他博文评论栏取来):

今天,是重阳节,我已电话禀告我的老师曹一民先生,要登府拜望。临行前来丰采园一趟,访问女士先生们,您这里是我的第28站(共访问30人,按照读到的文章排列)。
近有人索诗于我,自愧不文,勉成俚句,堪为识者笑耳。

                  老圃霜姿屡吐芳,今年佳节又重阳。
                  逸情也似齐鲁客,风采园里悦卉香。

                                   (2008-10-07 09:06:46)

 

②吴尚军和赵素琴是一对青年夫妻,前者是1986年高中毕业,后者是1987高中年毕业,我先后担任过他俩的班主任,他俩在大学都是上的历史系,如今一个是昌乐二中办公室主任,一个是高中部历史备课组长,用现在学生的话来说,我是他俩的“亲老师”。让他二人爬四楼两趟实在不忍,何况他们住城北新校宿舍楼,离着我这里很远。但是,我回来不一会儿,他俩第三次来了我家。我连忙道歉,他俩却道:“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给老师拜年,我们还年轻多来几趟是应该的。”

 

③ 此事,我是在昌乐一中初中部上学时(1962年以后)听到的,先生在我面前从未提起过,之所以谈到此事,也是为了此篇文章。倘若不提,有失历史真相。

 

④《昌乐一中70年》之《人物篇》有我署名文章《文学路上的五位恩师》,其中有关曹一民先生的内容如下:

“……

行文至此,第三位语文老师的容貌又出现在我脑海中,他就是曹一民先生。

曹老师给我熏陶最多的是他那平易近人而又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记得他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是《捕蛇者说》,课后大家纷纷议论,“曹老师是山东大学的才子呀,是被学校聘来的。”有了一份神秘,也就有了一份期待。果然不负众望,他的粉笔字写得真好,以致于我干值日生时都不舍得擦掉。他的课讲得真棒,我们都听的津津有味,唯恐漏掉一句话。

……

一次,预备钟刚过,曹老师进了教室,因头痒,不住挠头,学生就笑,前排有同学提议:“老师,您摘下帽子来!”曹老师笑着一下子摘下来了,原来他刚剃了光头,引得我们哈哈大笑。

据曹老师后来解释说:“我戴着眼镜,个子比你们高,唯恐你们见了我拘束,所以尽量拉近师生关系。”

曹老师只给我们教了一学期就转到高中授课了。可那一学期是我很快乐的一段时光,只可惜那一学期我被继母牵制,时常请假,没有完整地听完他讲的课。

……

如今董道三、王好义两位老师早已驾鹤西去,可两位恩师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却依然如昨。左景仁老师回青州原籍,张兴昌老师杳无音信,只有曹一民老师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居处相近,或电话请教或年节问安,或备酒相邀。更喜上世纪末师徒成了诗友,走动愈加频繁,常由师母炒几味菜小酌,谈天说地,甚是惬意。最近曹老师出版了他的墨宝《曹一民书法碑刻集》,令我大开眼界。可惜我对书法一窍不通,不敢妄加评论,更不能恰如其分地赞上几句,为此深感遗憾。”

                                       注释也是匆草于2008年10月8日(重阳节翌日上午)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图4:先生著作之一。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图5:著作扉页简介。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图6:赠我的书上署款。只是先生谦虚,称“同学”(老师对学生可以

       称“同学”,就如上课喊“同学们”一样)尚可,称“同志”过谦了。如果直呼

       我的名(最后两字)最好了。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图7:《写在前面》第一页。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图8:《写在前面》末页。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图9:第一卷《宝石歌》第八页、第九页。先生的字是昌乐一宝。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图10:第二卷《北桥老人歌》二十二部分与二十三页。

 

                (重阳节专题)吾爱吾师

                   图11:第一卷《宝石歌》末页。下为先生自刻的署名印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