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刘福新
(一)前言——可能与题无关
曾不止一次地看到某些学者、某些作家在书里谆谆告诫说:一定要强烈而清醒地面对人生。鄙人迟钝,糊涂了大半生,即便沉下心来认真地分析自己一回,可迄今仍未寻到答案。偶尔灵光在脑门一闪,心中好一阵激动,似有灵感附体,殊不知还是外表带来的错觉,刹时兴致索然。
大凡所谓的智者总劝诫说:人是可以改变的嘛!是的,人会改变。人的一生,灵魂可以死去千万次,试试蓦然回首,你还认不认得昨天的你?
星移物换,逝者如斯,大多数的人都在变,那是懂时势;可对于我来说,不啻风马牛,不时地发出“欲说做人好困惑”之喟叹!记得2004年拙著《侯景乱梁》出版,免不了驿马星动,一个深秋的傍晚,在西邻的一个县城临朐,当年师范同班同学为我接风洗尘。曾担任团支部书记的马兰花大姐一脸地惊讶:“刘福新,你还是老样子,一点儿都没变!”“是吗?今天的天气,哈哈哈哈!”暗想:大致没变,但还是有变,不然,我何必突然转移话题,谈起了天气,还打起了哈哈?
从求学到工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及近四十年跋涉下来,人会累得说话都有气无力,所以那句“强烈而清醒地面对人生”实在是个可怕的字眼。年轻时睁眉突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今幡然悔悟:“开国际玩笑!人能适应就适应,能妥协就妥协,从容就义的慷慨,留给文天祥好了……”
从前自以为众醉独醒,众浊独清,结果是一连番地撞墙,一颗心碎得捡不起。可悲的是,如今痼疾难除,仍然在网络上力图高举真诚的大旗,要实现那瞬息光华。
“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保护自己的良方,六十岁的人,挡不住外面的风刀剑戟也还罢了,犯不着自刺几刀。
近日病榻之上,嗒然若失;之后便想起了两晋南朝,那些放浪形骸的两晋南朝的文坛人物,无不像过电影般在我眼前晃来晃去……而尤其想到了一个很久以来就想写一写的人物——陶渊明。
(二)陶潜的时代
陶潜其人,不仅在晋末,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数得上的第一流作家,如果在现代,官方的中国作协恐怕很难给他定级称。可是自古以来对他的评价颇不一致,若要较真起来,还必须了解其人其作品,若要了解其人其作品,又须了解他生活的年代及其特征。
外部:自从五胡乱华,中原沦陷,司马睿在世家大族拥戴下,重新建立偏安的东晋王朝,那些中原衣冠之士,凭藉着政治特权,继续过着悠哉游哉的生活,生子而抱孙,文恬而武嬉,陷于麻木之中,不复有南渡初期“舆楫渡江”、“新亭对泣”,戮力神州、激昂慷慨的风气,他们首先自己打败了自己。
内部:统治阶级之间政乱迭起。陶潜之前,就有王敦、苏峻、祖约连番轰炸,更有个叫桓温的还几乎篡夺了晋室。到陶潜时代,更加尖锐了。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政,昏庸腐化,弄得一团糟。军阀王恭、殷仲堪、桓玄乘机造反,互相火併,桓玄尤为凶残,废掉晋安帝自称皇帝。这时候出来了一个枭雄,他叫刘裕。在诛灭桓玄的战争中不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也开始野心萌动,飞扬跋扈起来。
这就是陶潜所处的年代。
我不想侈谈什么阶级矛盾了,之所以不谈阶级矛盾,并不是我厌恶了当代的阶级斗争,而是觉得老百姓的作用被夸大了,平民能左右了时局?天大的笑话!老百姓的力量很大,这不假,但不是决定的力量。只有与民族利益结合在一起,可能起作用大一点。

(陶渊明诗意画)
(三)陶潜的生平及思想
若是提起一个人的思想,必然会提及一个人的生平。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公元372——427。还有一说,生年是365年。浔阳柴桑人。世界著名的庐山,便是他生长的地方。
他出身一个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功臣,祖父与父亲也都做过官,但因为他家是“溪族”(据陈寅恪考证溪族是打渔贱户),在那个门阀统治的社会里,受到歧视与排挤。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心理:有一定的反抗性,同时又有优越感。
为了节省时间,我不想细说,只说他辞官归隐前的事。他是22岁时进入官场的,不久辞归。27岁时进入刘牢之幕府,做过镇北参军,参加了镇压孙恩起义的军事行动,终于不肯昧着良心,做些跟随杀人的勾当,又一次“息驾归闲居”了。后来,府主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镇浔阳,因为世交关系,第三次进入军界,旋即萌生退出军事漩涡之心,由于一个本家叔叔帮助,才补了彭泽县令。接着,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同时看不惯当时的政治腐化,做了八十九天县令后,便毅然决然地“拂衣归田里”了。时年34岁。这就是他诗里说的“误落尘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经过了。
至于思想,亦想略之。首先,他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多情而又豪爽的汉子。只说多情一事。他曾遣送一个仆人到他的儿子处,附书告诫儿子道:“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此话现在看来很平常,在那时却不见有第二人说过。可以看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是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政治理想家。他的杂诗里就有这方面的理念。
他是一个兼儒学与道学于一身的人。基本是儒学,后来由于对现实的不满,转向了道学方面。最突出的是那篇《桃花源记》。
他是一个酷好自由的自然主义田园诗人。不过他的安于现状、及时行乐的思想是很强烈的。我们现代的人往往由此批判他——削弱了斗争性,冲淡了热情。但是一个人如果在经历了无数的磋磨后,不见得就这么看待他。
至于,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四个字大致可以概括。“真实”、“自然”。下面,主要分析一下他的《归去来辞》的文学价值。
(四)《归去来辞》的文学价值
《归去来辞》,表面看似非常达观,带有消极倾向,可是只要从它的写作环境和动机深入探讨,便可以看出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此文作于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的时期,正是刘裕击灭桓玄、新授八州都督,同时为了扩张势力,迫使刘敬宣辞去江州刺史的一年,这一声势显赫的新军阀,气焰并不下于桓玄,一般趋炎附势的人们,结成一个新集团。陶潜和刘裕在刘牢之镇北将军幕中同过事,刘裕的流氓作风,在诗人眼中,是熟悉的,这种“以暴易暴”的人物,不能不使陶潜寒心,感到仕途险恶,因而促成他的归隐念头。
他不做彭泽令,据说有两点,一是因为程氏妹妹之死,他要到武昌奔丧;一是不肯为了五米斗,向督邮折腰。我认为这都是托词。只要从他另一篇《感士不遇赋·序文》所说,再结合上述事实,不难得到真相。序文这样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阎闾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尽之心。”这几句话就把当时士族集团的浮华奔竞、不顾廉耻的丑态,揭露无疑。那么他的弃官,不止为归隐而归隐,乃是对恶势力的一种消极抵抗。他虽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丢掉,这是应该肯定的。我们虽不必硬说他什么效忠晋室,但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应该肯定的。这就是《归去来辞》的思想性。
其次,再谈《归去来辞》的艺术性,它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骚赋遗制,和他的田园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具有丰富内容的杰作。开端从还乡路程中说起,在“晨光熹微”中,“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那江南归客在水乡清晓中赶路的旅况,呈现在纸上。接着载欣载奔,看到自己的“衡宇”,“童仆欢迎,稚子侯门”,举家欢欣鼓舞的情况,写得又真实又兴奋,进而到了“二径”,看到松菊依然存在,“携幼入室,有酒盈撙。”“倚南窗以寄傲”“眄庭柯以怡颜。”那种“吾亦爱吾庐”的感情,是真挚的,时而“悦亲戚之情话”,时而“乐琴书以消忧”,时而“西畴种籽”,时而“东皋舒啸”,那种田园生活,是会令人向往的。
写景文字的特征,首先要有境界,境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是没有很深的生活实践和文学修养,描绘是不能得心应手的。因之,文中境界,以真实为第一要义,但又必须注入诗人深厚的感情,那样才显得更为突出,更有生气。例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本来是很平常的景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出情景交融,美妙动人。这种艺术手法,读者即便不去深入探讨它的思想性,只要单从描写景物的形象上着眼,也会给予人一种美的感受,提高人们纯洁朴素的思想。这种情感是具有群众性基础的,所以能够受到古今许许多多的人热爱,这便是《归去来辞》一定的人民性。
复次,再谈一谈它的形式问题,也是有新倾向的。自从屈宋创为骚赋,开汉建魏,陈陈相因,形成僵化,而晋更是骈赋盛行的时期,傅玄、陆云等人看到了骈赋(骈俪文)的局限,对骚赋虽积极提倡,可惜成就不大。陶潜以他饱满的热情,以他丰富的生活阅历,用屈宋的骚赋旧形式,注入了新的感情,新的内容,使之成为有生命的文字。语言朴素自然,推陈出新,便成为抒情赋的杰作。
最后,我们应该肯定《归去来辞》,它在文学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价值,除了文中一部分有着宿命论外,基本上思想是健康的。

(五)结语——可能是画蛇添足
可能是患感冒的关系,这几日总是睡眠不好,就视睡眠为人生乐事,一夜甜睡无梦,简直胜过获大奖。零点过了,还是睡不着,就读书,尽管老眼昏花,还是将一本《晋书》与一本《两晋演义》放于枕侧,直到睡虫频袭,方拉灯休息。
爱看文言文,也就上瘾。如果是白话文,早就哈欠连连了。
前些日子读了篇随笔,题目叫《官人与文人》,作者是魏铮。他的文里说,韩愈在柳宗元死后,给柳宗元写墓志铭,内有“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看来,韩愈说得极是,柳宗元如不遭贬,中国历史上只会多了一个官僚分子而少了一个文学大师。这是晋朝以后的事了。不过,对于陶潜照常可以类比。如果陶潜一生为官,晋朝以及后来的刘宋王朝只会多了一个不起眼的官僚,我们哪里还看得到一个文学大师?
试看今日,无论是远处的还是近处的,那些曾经在政界混迹一生的,其中有些人,纵有文学成就,总觉得没楞没角,因为他们缺乏平民百姓的体悟,更缺乏被压抑的阅历,也就显得乏味,翻开跑马观花,读读大标题还将就,若真是细看,不到一页,必定呵欠顿起。何也?浅显加圆滑谁能喜欢?只不过文人当面,不得不夸上几句罢了。
也可能我的这番话得罪一些人,但我想你不会自己往“其中有些人”里面钻吧,所以也就请你不要神经过敏。我只是读陶渊明,偶有感悟,联想起今天的一些事罢了。
最后归题,我写陶渊明,但我不敢说我懂陶渊明,更不敢说我有资格评论陶渊明,但我爱陶渊明。还因为我8月5日收到了退休证,从此也与陶公一样“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了,更有了写陶渊明的底气,所以,不揣冒昧僭越身份写篇赘文,纪念陶公逝世1580周年。
啊,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2007年8月20日草稿
2008年2月11日修改
2008年3月10日补充

(陶渊明墓地。以上图片都取自百度)
【评论精粹】
(1)梦海溪流:老师退休了,也有了陶渊明一样的悠然自得,期待看到更多的作品。老师的文章总是见解独到,超凡脱俗,令人耳目一新。
(2)cocoabao:也许现实生活的不幸与磨折才会让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成为大家。
(3)鹤舞斜阳:读先生此文,对桃兄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先生的为人有了新的认识。感触良多。问好。
(4)山东昌乐岳坤:这一段时间懒得打理博客,也忽略冷淡了老师和众博友。直到昨日才勉强发一小文。今天特来拜访老师!人生和社会太复杂,任何人都不可能不有所变化。既然左右不了社会、时局,超然物外是最明智的活法。
(5)jianjun:啊,老师是去年8月退休的。有文采的人真好,每遇到一件事,就文思飞扬。今天打开老师的博客,又写起陶渊明来了。
(6)贵州老高:“柳宗元如不遭贬,中国历史上只会多了一个官僚分子而少了一个文学大师。这是晋朝以后的事了。不过,对于陶潜照常可以类比。如果陶潜一生为官,晋朝以及后来的刘宋王朝只会多了一个不起眼的官僚,我们哪里还看得到一个文学大师?”以史为鉴之佳作,我还得好好学习。
(7)木井:刘先生何以那等自谦,自谦的孤然凄苦,令人潸然下泪。
文辛在我的眼里,就是名人的名人。我说话随便,千万别生我的气。我们都不年轻了,但文辛、沛之、林芾比我强,可以说你们都是在做文学事业,我可不敢跟你们比啊!我是纯属在消遣!既然是消遣就没有存心得罪谁的想法。之所以兴冲冲地拉文辛看照片,主要是觉得你们都是昌乐人,彼此肯定认识,再有是这次会面没叫着文辛,留下遗憾,因此才许下下次见面。没有别的意思,有说话不妥处请见谅。关于匿名一事,也很好理解,你的博客地址在我的收藏夹,从那里去肯定是匿名。说个笑话逗文辛开心?让文辛这一吓,笑话也吓跑了!
(8)原来你也在这里:任何时期,坚守灵魂的人总会有比别人多的痛苦!
(9)雪儿:是的,写景文字的特征,情景交融真的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读起来既不干涩又不乏真实性。每次来老师这,总能学到不少知识。原来老师已退了哈,退了好,退了后才是神仙日子的真正开始呢,呵呵,雪儿问好!
(10)小妮子:好深刻的文章啊,学习了,您生病了吗,好好休息啊,早日康复!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走出喜玛拉雅”由“小妮子”加为精华博文!
(11)雨明:鸿篇大作,欣赏。
(12)阿宗:在别处见您的点评非常认真留下好感即寻迹而来,拜读一二,果然是位德高望重的师者,且文采漂亮,由衷赞叹。抽空一定悉数细读,在此先问候老师并祝好!
(13)可晴:刘老师要多注意身体.冬夏交替温度差异较大,务必珍重身体。感谢您用优秀的文字支持丁香。问候:)
(14)大漠孤鹰:读了一半,容后再细品。对我写作有帮助的,很高兴,你和鹤舞斜阳老先生交了朋友。
(15)东楼听雨:我极为推崇陶公的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平日生活工作中也尽量要求自己的心态能做到那样,可能是由于我年轻气盛,头脑一热,就什么都不顾了。要达到陶公的这种境界,保守估计,我还需要再吐二两血吧。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北方周末”由“eastcarl”加为精华博文!
(16)路来森:刘老师,写陶渊明,却兼论世事,锋芒所及,画鬼画皮,真是入木三分。学习了!
(17)猫咪:我到博友的城堡来了,很欣赏你的博。虽然我们只是擦肩而过,但至少我在此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真心欢迎你到我的小窝坐坐,别忘了留个评论纪念一下哦。猫咪在家欢迎你的到来。
(18)蓝天白云: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辞赋与其散文在魏晋时期是屈指一数的。流传至今的《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都是千古绝唱!他文字的结构恢弘、纤丽严谨、短小精悍与清新自然,朴素平淡相融合。宋代散文大师欧阳修称:“魏晋无文章,只此一篇”。
(19)蜃楼鸟:文辛大哥,您过奖了!我读到张居正的史实时,觉得我们现在就需要象他这样的有识之士。 他本来已经归隐田园,但是在耕作期间,他深刻的体会到百姓的艰辛,官场的黑暗,感受到大明王朝的“近乎汉唐末期”的气象,他怀着一颗济士救民的心返回北京,重走那犹如战场的仕途。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一身才学都贡献给了人民和明王朝。可惜还要背上“专政”的骂名,连子孙都受牵连和报复。我呼唤张居正、周公似的贤相,更呼唤李世民、康熙似的明君!
(20)攀岩:文兄病了,去看你时候我的包的两边换成白酒。我觉得陶令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我们的榜样。实际也没有什么,我想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但是要付着实践很不容易的。我们就是欣赏吧。
(21)蜃楼鸟:老师做一篇文章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和精力呀?严谨治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屈原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去留皆无意,去留皆有情!
(22)四不像:很多时候,我们怀念古人,是因为想从古人的身上寻找一些人性的光辉与温暖。陶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家,他的骨气与风范,不知道影响着多少有良心有道义的知识分子。春天,容易感冒,刘大哥保重。
(23)白雪:总喜欢读思想内涵丰富的文章,尤其是刘老师的文章,从分析到认识都很清晰,对人生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都是有帮助的。有时往往觉得做人很难,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就更难,也许骨子里某些固有的东西是一辈子也难改变的,我以为是。
(24)白露始横江:超然尘世的感悟啊!好文章!!
(25)东海泛舟:还是随笔读着舒坦,可能是这些朴实的字里行间的熟识味吧?
(26)冬雷阵:欣赏此文。柳宗元如不遭贬,中国历史上只会多了一个官僚分子而少了一个文学大师。这是晋朝以后的事了。不过,对于陶潜照常可以类比。如果陶潜一生为官,晋朝以及后来的刘宋王朝只会多了一个不起眼的官僚,我们哪里还看得到一个文学大师?
(27)之水:一直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可惜生为俗人,欲望总还是免不了的.所以还是做自己的好.这一句"挡不住外面的风刀剑戟也还罢了,犯不着自刺几刀"说得真过瘾!文辛大哥真乃真性情的人.俺向您学习~
(28)空灵:哥哥身体不适要好好注意,读哥哥的文章感觉到了哥哥的真诚与为人的实在。
现在的社会趋炎附势的人不少,随波而流的更多,能有一说一的人实在少的可怜,我最近也是忙的不可开交,几乎没有写什么,一来婆婆从年前身体一直不好,二来房屋变动搬迁,琐事缠身!少有走动,不过一直惦记着哥哥的文章,有空就来看看你。祝哥哥早日康复!
(29)忘忧草:每每读文辛老师的文,总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下时间,至少是想多一点时间来,才能仔细地阅读、理解。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随心所欲的家伙,干什么都很淡然,包括写文字。但是近段时间来接触了几个真正写文字的人,这种对文字的真诚与执着让我羡慕不已,其实内心深处也是有向往的。呵呵,说了些题外话。
对陶渊明,最熟悉的还是桃花源记,中学时候对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以及文风就有过浅显的了解,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而《归去来辞》,从题目的字面上来看,加再上对其浅显的认知,我就有一种感觉,可能这并不是一种轻松,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读文辛老师的文,每次都受益匪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