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之殇谁堪其重
生机危机还是转机?
2007年879.15万辆的中国汽车销量比2003年的439万辆翻了一番。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从206.82万辆跃升至888.24万辆,2007年的汽车产量是2000年的4.2倍;2001年到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5年平均增长25%。预计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千万辆之后,汽车产品至少将以每年递增25%的速度占有中国社会生活空间。这意味着,按照这个速度,中国汽车总的拥有量每过4年就将翻一番;4年,也许用不到4年,中国年产销量就会是2000万辆。
去年早些时候,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说,从现在到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会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1000万辆。显然,这个增长指标将提前两年实现。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评价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增速在世界上是前所未见的。”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进程的推进和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的扩大产能的提升、汽车消费需求潜力的逐渐释放,汽车产销量递增的速度还要加快。
2000-2007年中国即全球汽车产量变化表(单位:万辆)
年份
|
全球产量
|
中国产量
|
中国占全球产量比例
|
2000年
|
5,837.52
|
206.82
|
3.5%
|
2001年
|
5,630.49
|
234.15
|
4.2%
|
2002年
|
5,899.43
|
325.37
|
5.5%
|
2003年
|
6,066.32
|
444.35
|
7.3%
|
2004年
|
6,449.62
|
507.08
|
7.9%
|
2005年
|
6,655.11
|
571.76
|
8.6%
|
2006年
|
6,921.28
|
727.97
|
10.5%
|
2007年
|
7,111.00
|
888.24
|
12.4%
|
2001-2007年中国轿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比例(单位:万辆)
年份
|
汽车年产量
|
轿车年产量
|
百分比
|
2001年
|
234.15
|
69.5
|
29.6%
|
2002年
|
325.37
|
123
|
37.8%
|
2003年
|
444.35
|
201.89
|
45.4%
|
2004年
|
507.08
|
226
|
44.5%
|
2005年
|
571.76
|
295.84
|
51.74%
|
2006年
|
727.97
|
387
|
53.1%
|
2007年
|
888.24
|
471.25
|
53%
|
超千万后是喜是忧?千万市场是生机危机还是转机?喜有多少,忧有几分?事关造车的买车的爱车的恨车的修车的开车的乘车的躲车的所有人的大问题,不能不在陶醉于有车的幸福生活的间隙,作一个冷静的负责任的思考。
诚然,汽车产能提升,产量增加,销量提升,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汽车产品的消费需求和对拥有汽车的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拉动内需,发展经济,刺激和推动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步伐和物质文明进程,其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未来4-8年后数千万辆汽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日益加剧的各种矛盾不容忽略。
上千万辆汽车带来的经济增长指标是让人愉悦轻松的,但因此付出的社会代价也有让人感到沉重的份量。
数千万辆的汽车社会喜忧参半;数千万的辆的汽车市场肉瘤共生。促进汽车社会稳定有序运行、促使中国汽车工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需要摆布好纷纭复杂、逐步加剧的各种矛盾。随着汽车社会不断膨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资源占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对汽车产销超千万辆尽人皆知的正面效应暂不作详述,出于强化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的考虑,仅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方面,对汽车产销超千万辆引起的十大矛盾关系略作综合。
社会生活方面。
一、经济效益显著增加,社会资源相对减少
汽车经济效益的增长,将以土地、钢铁、燃油、生态等资源日益减少作为代价。
二、汽车产销增幅加快,交通设施捉襟见肘
道路的建设速度永远满足不了道路需求的激增。车辆增加、路面拥挤的矛盾日益加剧。道路建设的成本、技术和可延伸利用的空间资源同时受到严峻挑战。对此,中国的应对能力亟需提升。
三、汽车数量加速膨胀,城市空间逐渐缩小
道路空间、停车空间的大量占用将使城市空间明显缩小;道路通行能力下降。受此影响,社会生产效率将有所降低。
四、汽车消费意识觉醒,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城市区内大气污染将增加政策压力、行政压力和环保压力。汽车消费意识的觉醒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薄弱构成的矛盾使这些压力变得沉重。
五、交通管理负担加重,安全风险有增无减
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居于世界第一,每年有10万多人死于交通事故,相当于每天有一架载客300人的大型客机坠毁。而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仅占世界2%、占美国近九分之一、占日本六分之一,而全球15%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中国。
人多、路少、车挤、负荷大;驾车人、行路人素质低,城市道路建设改造成本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产销量每年增加一千万,事故多发、交通安全成本增加使交通管理负担沉重。而国内部分人群安全行车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淡漠,没有受过严格或者基本合格训练的驾驶员成为众多马路杀手轮番上路,使原本沉重的道路负荷更加沉重,给社会安全增加了隐患。
六、中低阶层需求渐旺,成本增加用车艰难
税费调整、燃油费用增加、停车费用上涨,是汽车使用的常规支出,这些费用只能越来越多;加上常规养护,使低收入人群难以承担持续走高的用车成本,部分有车人幸福指数下降,形成社会积怨。
总之,一个人口多、土地少的汽车大国,奔跑起来肯定要笨重一些。腿脚和神经要迟缓多了。而我们在规划、思想意识和心理上,是不是还缺乏足够的承受力呢?应对超千万辆的冲击,你准备好了么?
经济发展方面。
七、产品数量急剧增加,汽车品质难以提升
通过追求产品数量增加利润,比追求产品品质增加利润更为直接。汽车品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形成瓶颈,缺少突破的动力。激烈竞争中的价格压力和成本压力,难以让汽车企业放弃利润提升产品品质。企业产品的同质化与消费者要求的个性化处于错位状态。
八、域外压力强势进逼,自主创新弱势应对
全球最富潜力的汽车市场,吸引了全球的造车企业悉数来中国淘金,拿走了利润,推销了产品,占领了市场,而中国自主企业则以微弱的技术、营销、品牌力量亦步亦趋。来自域外的强大实力,将使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受到强烈挤压,带来生存危机,呼吸空间缩小。
九、外资品牌加紧蚕食,自主品牌偏安一隅
居于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的近水楼台,却不能由中国自主品牌产品率先分享利润之“月”,只能因为技术和发展速度而拱手相让,眼睁睁看着蛋糕越来越小,近水楼台不得月。汽车产业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但往往被国外经营者搭了顺风车。竞争的激烈使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很容易使自主品牌追赶不及,错失发展良机。本属于朝阳产业的汽车工业,由于外资的介入和全球化竞争,等自主品牌企业匆忙眷顾之时,已经日薄西山。自主品牌不得不步人后尘,重拾汽车市场的残汤剩饭。
十、合作重组势所必然,管理融合面临考验
合作重组也面临风险。没有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做大容易做强很难。大而不强,还是难以与世界汽车巨头相抗衡。能不能重蹈国外众多企业合作重组的覆辙,取决于管理融合的难题能不能解决、先大后强的路子能不能走得通。大而强的企业的打造管理,是另一个需要开发的核心技术。
消化数千万汽车产品的大市场,对外国经营者来说,是获取利润的肥肉;对中国民众来说,好端端的洁净国土成了充满纷争的钢铁排污产品倾销地,而自己的产品却渐渐失去了立锥之地,这样的状态,就好像有时候防范不严造成某些局部生出的非骨非肉的赘生之物,需要及时清理,确保健康。
世界充满矛盾。发展需要面对矛盾。我们的汽车社会不仅要向前走,还要往两边看。正视现实,不回避矛盾,可以减少负面效应,清除前进中的障碍,保证我们的汽车社会向着健康科学文明的方向快速、可持续发展。
(晓程原创 新浪独家评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