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周润发文化 |
分类: 【文化时评】 |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悟空,蝴蝶已经死了
文/田金双
《金刚经》四句谒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3D版《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显然是对这个谒子的最好解读。我们必须承认,《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的特效很“高大上”,之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尽管如此,我们或多或少还是在该片中看出日本动画大师宫骏峻《天空之城》和“美女和野兽”版好莱坞大片《金刚》的某些嫌疑。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一头牛+一只猴+一个门神”的故事。故事内容如下:一只居心叵测的牛,一只滋事挠民的猴子,一个喜欢做白日梦的门神,还有一个悲天悯人的王,大家轰轰烈烈地干起了城管和折迁办的事儿!
当然,这个猴子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他具有人性的善,也可爱上白色的小狐狸,也可以为一只死去的蝴蝶伤心之极,亦具有人性之恶,可以大打出手寻衅滋事让“天空之城”血流成河。很显然,这只可爱又可恶的猴子,亦是佛教五毒中“嗔心”的典型代表。
此前,翻看吴承恩《西游记》时我曾编过一个段子:“八戒说:我贪;悟空说:我嗔;沙僧说:我痴;白龙马说:我慢;唐僧说:我去!”当然,玩笑并非戏言:在佛教贪嗔痴慢疑中,嗔心所造成的后果尤为严重。之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相比之下,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那只居心叵测的牛——牛魔王、那只滋事挠民的猴子——孙悟空、那个喜欢做白日梦的门神——二郎神杨戬身上均不乏“贪嗔痴”等特征,只不过,纵观三者,有人玩得直接,有人玩得阴谋,有人则玩得富有心机。当然,且不管哪种行为所造就的“逆天”后果只能有两个字:失败!
所以,被利用后的二郎神杨戬悲伤地站在破碎的城墙上,恍然大悟后的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上继续修行等待取经的那个人,而牛魔王则幻化成一只忧伤的白牛,目光“无明”地望着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切渐去渐远。
甚至,我觉得《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述说的不仅仅是故事,不仅仅是“天宫之城”有关的故事,述说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所有人类,所有贪、嗔、痴、慢、疑、邪见的人类。甚至,每个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之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在做梦,我们每个人都在看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是梦中的人。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梦,你相信吗?反正,我信。
相比之下,我觉得《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部3D电影对佛法的阐述不失偏颇,还算到位。以例为证,该影片中处处不乏禅机。例如,孙悟空被封弼马温上天后,牛魔王率领魔兵将花果山夷为平地,一时之间尸横遍野,这时牛魔王欲杀孙悟空的“发小”九尾狐,小狐狸临死前目光迷茫地问“为什么呀?”牛魔王郑重其事地说“因为你的爱才激起了他内心的恶,这就我给你们的缘,缘起于我,也灭于我!”这亦是对佛法中“缘合故有,缘尽则灭”的另类诠释。
同样在该影片开篇时,孙悟空出世后在花果山上和猴子猴孙快乐地玩耍时,一只蝴蝶悄然飞过,悟空抓住蝴蝶的瞬间,重重地跌落在地上,蝴蝶死了,悟空目光悲伤地说“我不想让它死”,这亦是对“善”的非常隐喻,这正因之,菩提老祖看到了这只冥顽不化石猴身上“善”的本性,破例收其为徒。而在影片中,孙悟空嗔心大起大闹天空乱杀无辜时,菩提老祖满眼泪光目光忧伤地对孙悟空说:“悟空,蝴蝶已经死了!”这亦是对佛法中“善恶一念间”的又一非常阐述。
甚至,我个人觉得,“悟空,蝴蝶已经死了!”亦是《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部3D电影的精神核心所在。蝴蝶死了吗?也许,它还活着?蝴蝶活着吗?也许,它已经死了。而这一切,生死攸关,关乎人心,关乎人性。
在故事尾声时,幡然悔悟的猴子和牛魔王大战三百回合,悟空不敌牛魔王被对方夺过金箍棒一棒被打倒在地,这亦隐喻着佛教禅宗中的“当头棒喝”。禅门有云“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 唐代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打为接引学人之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形成特殊之家风。同样,孙悟空遭遇牛魔王“当头一棒”后,亦身陷“无明”混沌之境,这时,观世音菩萨即时现身问悟空“你看到了什么?”悟空回答说:“我看到了自己,又看不到自己!”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恰是这一瞬间,孙悟空内心清醒了,开始为自己所做的错事奋力补救,也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忏悔”之旅。
想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得时感叹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这一影视桥段,亦告诉我们,在修行的路上,佛法难闻,正法难信。《大佛顶首楞严经》有云“狂心即歇,歇即菩提”。 借用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中的话说就是“自性清净即菩提”。
《金刚经》四句谒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燃起佛前灯,灭除心头火,愿此大智慧,照破众无明。如是,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