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河南历史澶渊之盟辽圣宗萧太后宋真宗寇准曹利用杨延昭 |
坐落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御井街的“回銮碑”
(又名契丹出境碑),是记录宋辽澶渊之盟现存
的唯一实物,相传碑文为宋真宗所撰,宰相寇准手书
在接连几次大规模北伐失利之后,宋太宗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了对内的治理上来。这个时候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激化,川蜀地区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西北边境的党项人也叛宋附辽,屡屡犯边。面对这种情况,宋太宗采取了一条类似于“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把“守内虚外”作为基本国策。在此策略的指导下,宋朝对辽国的骚扰一直处于守势,希望能够息事宁人,达成和解。但这个时候的辽国正处于军事上的极盛期,面对宋朝的软弱,这个马背上的民族自然不会收手。
公元 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及其母萧太后亲统大军20万南下攻宋。辽军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绕开宋军重兵把守的城池,以主力直插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前线告急的文书象雪片一样飞到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这时宋王朝的统治者已经是宋真宗赵恒了。真宗本来是表示要御驾亲征的,可当看到辽军如此强大时,他却胆怯退缩了。大臣们也是意见纷纷,参知政事王钦若劝真宗迁都南京,而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则劝真宗向成都跑。一时间逃跑之声遍布整个朝野,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已经没了主意的宋真宗只好找来寇准商量对策。
当宋真宗把迁都的意见跟寇准一说,寇准怒不可遏,厉声说道:“这是谁出的主意?出这种主意的人应该立即将他斩首,现如今辽人已长驱直入,若陛下离开京城,那么整个大势将不可收拾,当下只可战,不可退。臣冒死奏请陛下御驾亲征!”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将投降派代表王钦若调离中枢,决定亲自北上抵御辽国的入侵。
这个时候的辽国大军已经攻入了河南境内,其前锋到达了仅与开封一河之隔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北城,此时宋真宗的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一听说辽军到了澶州,声势十分浩大,真宗吓得腿肚子都转了筋,又陷入到了进退两难之中,而那些投降派大臣也借机向真宗进言,劝他逃跑。形势岌岌可危,作为宰相的寇准再次站了出来,他对真宗说:“主张逃跑的人都是些懦弱无能之辈,现在敌军已经迫近,我们只能进,不能退,如果后退一步,全军的士气就会瓦解,到时一定会兵败如山倒,那么敌人将会紧追不舍,陛下又能逃到哪去呢?”宋真宗见寇准说的义正言辞,也就只得硬着头皮向澶州进发,到了这年的 11月,真宗一行到了澶州。当皇帝的华盖在澶州城上升起时,宋军立即士气大振,山呼万岁之声,声震几十里,兵士个个欲战死沙场以报国恩。
辽军虽三面包围了澶州城,但数次攻击都没有奏效,连主将萧达兰也被宋军射死。萧太后见宋真宗亲临前线,几十万大军云集与此,也知道没有可能取胜了,于是他就派使者向宋朝求和。这下中了宋真宗的下怀,他立即找寇准商量,决定用钱财消灾解难,寇准极力反对,他说:“现在的辽军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他的大军被阻挡在这里无法前进,而后路又被杨延昭等人所阻断,形势对我军是有利的,即使议和也是要让他们归还燕云十六州之地,怎么能让我朝给他们金帛?”但这回宋真宗却不再听寇准的了,他只想赶快收兵还京。于是他就派曹利用去与辽人议和。
寇准,字平仲,北宋名相,著名政治家,诗人
曹利用将要去辽营的时候,宋真宗给了他一个谈判的底线,即只要给的财物一年不超过一百万就可以接受。寇准知道之后,就抓住曹利用的手说:“你这回去辽营讲和,如果谈判的结果超过 30万,陛下饶得过你,我也一定要砍了你的头。”就这样在艰苦的谈判后,曹利用果然以每年30万银绢达成了和议。
曹利用回到宋营时,宋真宗正在用餐,他一听曹利用回来了,就立即派内侍去问谈判的结果。曹利用一看是内侍来问,就不想向他泄露国家机密,但耐不住他一直问,只好向他比划了三个手指头。内侍立即向真宗报告,真宗以为曹利用答应辽国的是 300万,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又想了想道:“能够了结一件大事,也算值了。”吃完饭后,真宗听了曹利用的详细汇报,才知道是30万,他立即欣喜若狂,直称赞曹利用能干。
公元1004年 12月,宋辽双方交换了“盟书”,正式订立了盟约,宋辽两国结为兄弟之国,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两国维持原定疆界不变,宋国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沿边境地区的城池都保持现状,不得再修建新的城堡、开挖新的河道,另外在辽军北撤时,宋军不得沿途邀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因为澶州古时又称为澶渊)。
双方盟誓之后,辽军就带着大批从中原地区劫夺的财物、人口大摇大摆的回了北国。由于宋真宗的严令,沿途的宋军都眼睁睁的看着辽军回国,不敢进攻他们。只有镇守边关的杨延昭不管那一套,起兵追击,只追到两国边境地区,大破辽军,夺回了许多人口和物资。
澶渊之盟无疑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它充分体现了北宋王朝的文弱,不过此后的百年间两方还是都遵守了这个盟约。从此辽宋两国再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两国边境地区相对安宁,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客观上促成了两国的和平共处。
后一篇:品读经典——《春秋·左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