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考孩子还在见缝插针去网吧

(2008-06-02 06:38:05)
标签:

迎接高考

教育

分类: 高考指导

老师:

您好!我昨天给您发了短信,也得到了您的及时回应,谢谢!

但我在我家附近的两个网吧里都没找到孩子,不知他是否已发现了我而藏了起来,到22:00点多才回去。

昨天咱们谈完我回去是八点多,看见了孩子的自行车停在楼下,以为孩子在家,就赶快上楼,却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孩子爸也刚好有事不在家,打电话问他,他说看见孩子回来,就猜测孩子又去网吧了,

但没找到。我先回家,并请他等孩子回来,别又顾着发脾气,显然他很生气,说我不让他管,我又没管好。我说发脾气不但没用,还只能让孩子越走越远,他就说一些气话“最好死在外边.怎么也不让车撞死”等恶诅此类的话,他在生气时常对孩子说,毫不避讳,对我也是恶言相加,我也很生气,能不气吗?一有事,就这样乱发脾气,乱说话。我看没法说话,就走到一边去,不理他。

后在阳台洗衣服时,看见孩子回来。孩子也看见了我,在楼下就赶紧问我,有没有看见他留给我的字条儿,我确实没看,也没想到他会在我桌上留个字条,说怕下雨,回家一趟拿伞,又到学校去了,并说下午买水,向同学借了两元钱,还拉肚子了。

孩子回到家,就第一时间走到我面前,为他晚上的行为,向我解释了一大堆。我也随声应着,问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姑且做相信他状。

事情就这样暂且过去了,但我心里清楚,他又说谎了,因为他手里没钱,是怎么坐车又回到学校的?这点他忽略了。

前面几次被网吧找到,是因为看见他的自行车停在网吧门口,下雨我们去学校接他没接着,所以现在他就学乖了,下雨就自己回来先拿把伞,以免我们去接他,另外不骑车,以免暴露目标;二是留张字条儿先做个准备;三是回家赶紧忙着解释他在学校做了什么什么,以免事弄僵。今天肯定又去了,他已事先做好了铺垫,伞拿好,坐公交车走,并说了晚上什么时候回来,因为他上网的卡已悄悄带走了,他还以为我们不知道他有上网卡。

杨教师,一上来,没跟您打个招呼,就拉拉杂杂向您说了这么多,我是想把这些一估脑儿的都说给您,好让您了解详细情况,然后帮我分析分析。——管女士

女士:

您好!前天我已经给您谈了,您的孩子的问题出在高标准、严要求、过分的看管,以及过分对孩子说“你要……”“你应该……”“你必须……”。在某些情况之下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是没有错的!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前提关爱、尊重、信任孩子,同时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以及表现良好的方面要认可、肯定和鼓励,让孩子生活在一种和谐融洽、身心放松与恢复的氛围之中,可您们特别是孩子的父亲“以我为尺度”来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而无视孩子生命主体的存在,于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心理活动规律而不顾,其实这就导致了孩子选择网络游戏来舒解压力,补偿满足感、成就感的缺失。

对孩子过分的看管以及过分对孩子说“你要……”“你应该……”“你必须……”一方面是我们没有认清学习的过程是孩子对知识从认知到运用,并形成自己学习策略、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使孩子失去了从“你要……”“你应该……”向“我应该……”“我要……”过渡和转化过程。从前一方面来看,这种过分的看管不仅不起作用,而且还会反其道而行之。从后一方面来看,我想您从事教育工作的丈夫应该知道,人的一生,大概经历三个阶段:你应该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我是如何如何。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这段时期,他们更多的是通过依赖父母家长来享受幸福的,父母师长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像圣旨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基本上把你应这样你应那样的对孩子的训导形成了习惯。当然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学习也是非常需要这种指点和训导的,随着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学习,以及对基本生活和活动能力的逐渐熟悉和掌握,这时候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以及独特的灵魂就开始觉醒了,对各种各样的你应该如何如何开始反感乃至抵抗。于是乎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要求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活动的自主空间,这说白了就是孩子适应外在环境以及内化自我,并渐渐把你应该如何如何向“我要如何如何”转变的探索、探究、体验和积累进而向我应该如何如何转变。这个主词和动词的转变,一方面显示了一种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发展、成长和成熟的一个必然的过渡过程。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温室里的花,一旦我们把它拿到自然之中它就会有一个从枯萎到逐渐修复、逐渐适应,到茁壮成长的过程。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孩子一直生存在你应该如何如何的高度呵护和高度的依赖之下,一旦失去了父母的呵护以及依赖,那么他就会做事唯唯诺诺,面对困难、障碍乃至挫折退缩甚至瘫软下来,到时候花再大的代价也是很难弥补的,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来剥夺孩子适应外在环境的这种正常的心理机能或过程。

孩子要想获得我应该如何如何,他必须经历你应该如何如何和“我要如何如何”之间的探索、探究、体验和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习得权衡、妥协乃至糅合。当他们从思想、心绪、情感和行为之上真正认识和接纳了必须不断地去准确完成一个个你应该如何如何,以及把你应该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自然地揉和在一起,并成为了犹如呼吸和饮食的“我应该如何如何”的行为习惯,那么他就会形成一系列该不该做的独立判断和行动指南。这种独立判断和行动指南就会逐渐变成周围人群所认可的我是。这其中,有师长传授的东西,有自己摸索的东西,也有环境迫使他必须做而逐渐养成习惯的东西。这种东西无一例外的来自于我们尊重和鼓励孩子自主、成长以及对试误的觉察与体验。

所以我在前天所谈到的:和颜悦色的与其交流沟通,尽量淡化考大学的分数,多对孩子的学习以及努力程度给予认可、肯定,再加以鼓励,同时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代际沟通的心灵之桥,让孩子在愉悦、和谐和快乐的氛围中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最近几天我们所要突出的工作是一个“哄”字,让孩子保持愉悦、和谐和快乐的心态去迎接和参加高考!!!)

看看以上所谈对您们有无启发,您的朋友杨永龙敬请您批评赐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