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育儿/亲子 |
分类: 教育学习 |
杨老师:
您好!我的儿子今年12岁了,马上就上初中了,我今天发现他又偷偷拿了家里的钱买东西,以前曾经有过两次被我发现,狠狠的批评了他,他也答应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现在却又这样,我真的很烦恼,他初中就要上寄宿学校了,我怎么教育他呢?请教杨老师我现在该怎么办呢?——一位着急的家长
这位家长:
您好!您在信中所表达的心理作为父母的我十分理解,我的孩子在七岁的时候也有过偷钱行为,当时我的教育方法也是把孩子狠狠地打了一顿,但所不同的是在“收拾”孩子之后,寻找了孩子偷钱的原因:一是看了电视贼阿爸的诱导,二是从来没有给过孩子零用钱。一般说来,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了事,打他一顿是普遍的现象。至少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制止错误的继续存在或再次发生;二是为了调动孩子内部的力量,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但这这种教育方法实质上是调动了孩子的羞愧、内疚或恐惧感,它不但不会促进儿童的发展,反而会导致将来的精神和人格障碍。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尽量寻找更温和、更中性的办法来纠正孩子这种不当的行为。
您儿子“他又偷偷拿了家里的钱买东西,以前曾经有过两次被我发现”。我认为很可能是平时给他的零花钱比其他同学少,然后就采用偷窃的方式来获得平衡。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榜样影响,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其实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以免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次,从您们自己本身分析,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得到了温暖和关怀;平时是否给他一些零用钱,其数目要与一般的小朋友差不多;是否每周或每月给一次;是否对孩子交待了这些钱的使用和安排,即便是买了一些不恰当的东西也不要过分的批评他,因孩子有自己的爱好。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经济管理”,所以要付“学费”。孩子手中有了钱后,看到别人的钱也不稀罕,不会去求他平时“求之不得”的东西, 偷窃的行为也就改掉了。
第三,平时要了解您的儿子所交的朋友,如果是那些“朋友”唆使,那么就应当引起高度的警觉。
第四,,“打”不是好办法,打得厉害、疏远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会感到更孤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您要知道没有一个孩子的“偷窃”行为是被父母责打后改掉的。相反,偷窃的行为非但没有改掉,而且不敢回家,流浪在外,与社会上的浪子交往,被他们所利用,最后走入歧途,甚至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
第五,您的孩子不止一次地出现偷窃行为,就不要掉以轻心,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小小偷油,到大偷牛”,这是古人告诫我们的。一方面您要采取严肃措施正确对待,另一方面也要分析原因,防微杜渐。您除了把家里的东西管理好,切断偷窃的诱因,还要抓住苗头加强教育,不让这种行为有潜滋暗长的机会。否则,孩子将会把这种行为作为满足欲望需要的方式而多次重复,一旦积习已成,便难改了。为此,您做父母的要不断地口头叮嘱,并随时检查他的口袋、书包、玩具橱等,凡多出来的东西,都要查明来历。如果是偷来的,一定要严肃责罚,并勒令送还,只要有改正,一定不要忘了表扬他,亲近他,使他觉得父母是爱他的,只是不喜欢他的“偷窃”行为。
第六,您也不能忽略了分析原因,孩子偷钱,多是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而产生的行为。如果孩子的欲望是正当的需要,父母就应该满足;一时满足不了,父母要说明情况,给孩子以期待的希望;同时训练他一定的抑制能力,但不可哄骗。哄骗的结果是您失掉威信,孩子不但还会重犯错误,而且学会了撒谎。如果孩子的欲求是不正当的需要,一定不要去满足他,而要耐心地向他解释,克制他的贪心,教育他抑制自己。分析原因,及早地教育,是预防孩子不良行为产生的主要方法,这就是“防患于未然”吧。
第七,应该相信,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贼的,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它的主客观原因。爱自己的孩子就要细心了解、认真观察,动员学校及其周围的力量强化孩子的正当行为,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
第八,也不排除您们做父母的与孩子之间感情缺失,这就需要您更多的了解孩子,并经常与孩子沟通情感。相信您孩子的一切问题也会在母子情感加深的前提之下得到解决的。
以上分析和方法仅供您参考,不足之处还请您批评,您的朋友杨永龙祝您教育孩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