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青少年为何越来越脆弱?

(2012-04-17 10:59:26)
标签:

中国

感恩教父彭成

苦难

感恩教育

青少年

校园悲剧

高考

文化

分类: 感恩教父彭成

文/潇竹

 

彭成的人生充满挫折与磨难:贫穷、饥饿、挨打受骂、被歧视、两次中考落榜、几次大难不死、至亲身患绝症、父亲去世、婚姻破碎、倾家荡产、车祸……在这众多的挫折与磨难中,彭成没有倒下,而是一次次奋起!

彭成说:我感谢贫穷,感谢挫折,感谢苦难,正是因为它们,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然而,让彭成深深担忧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自己一样战胜挫折,尤其是彭成深深关爱着的这些中国的青少年!从整体上来说,他们不是越来越坚强,而是越来越脆弱!

 

近几年来,校园惨案、青少年自杀事件越来越多,在2011年的高考现场,就发生了因迟到不能进考场而跳楼自杀的考生!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20111月至5月,全国高校至少有4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平均每个月就有八个年轻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

2001年到2009年,在抽样的132名自杀的大学生中,结果发现,女生多于男生,理科生明显多于文科生,重点本科院校学生显著多于一般本科和大专及职业类高校学生。

2010年上半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深圳富士康集团公司连续发生了十三起跳楼事件!

死去的都是1830岁之间的年轻生命!

到底是什么样无法承受之痛,让这些人放弃了父母含辛茹苦抚育长大的宝贵生命?

今天的大学生怎么了?今天的社会怎么了?为什么社会发展了,青少年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习环境改善了,他们应对事件的心理能力却反而降低了呢?

中国的青少年,你们为何越来越脆弱?

到底需要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才能避免自身的毁灭和群体的悲哀?

   在富士康“十几连跳”事件牵动全中国人们的神经时,感恩教父彭成发出了愿意到富士康公司给员工们进行感恩教育义讲的信息。他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无论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怎样极度绝望,也不要选择轻生。结束生命是一种对父母、对亲人、对周围的人不负责任的一种自私的做法。对自杀者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但是对自杀者的父母、亲人、周围的人来说,带来的却是一生的伤痛。

受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许多8090后比较叛逆,不懂得关爱父母,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不能和谐相处,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走极端。他们生活在商业社会里面,往往用商业的标准来评判周围的人。

自杀者往往是万念俱灰对人生彻底失去信心,看不到任何活着的希望。只要他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真正爱他,他便不会自杀。因此阻止自杀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杀者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爱他。感恩教育能从人的灵魂深处让人爱生命、爱父母、爱周围的人。当一个人对生命充满爱时,他还怎么可能自杀?

    感恩教育实际上是激发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企业的员工如能真正做到感恩父母、感恩企业、感恩领导、感恩同事,企业的管理层如能做到感恩员工、感恩领导、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企业的文化如能充满感恩、友爱、热情、关怀、爱心,那么任何一个员工也不可能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0的全面政协会议上,两位政协委员提出了聚焦青少年人格危机的议案。“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来表达对青少年人格层面的担忧。”当时的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潘贵玉说,“我们对青少年的培养究竟是在做加法还是在做减法?”

为此,潘贵玉还拿出一系列调查数据:

美国一项针对23个国家的调查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拜金国家。这项涉及2.4万人的调查显示,中国有近半数的35岁以下受访者都认为“金钱代表成功”。

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从1997年到2007年却下降了11%

现在有关青少年的新名词太多了。有些青少年宁愿做“啃老族”也不愿自食其力,甚至谈恋爱都要父母代劳;有些女青年宁肯当“二奶”,也不嫁穷人;“富二代”觉得自己就是贵族,可他们缺少贵族的精神;还有“农二代”,他们的农民工父母那种敢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也越来越少。

现在我国的家庭中,子女数量少,家长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子女,但什么是好的,很多家长并不清楚。在青少年的一定阶段,需要逆境、挫折和磨炼,现在的家庭严重缺少这些磨炼。关于此方面的内容,在我的另一本书《带孩子就像放风筝》中有详细阐述。下面来看看两个故事。

 

故事一:有个牧场主人,叫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地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原来培养孩子,是要让他吃点苦头的。

 

故事二:一次聚会上,一些成功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生,其中就有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舅舅家,舅妈很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这些呢?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位曾经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只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吗?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
  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是啊,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它可以让你受伤;可以让你却步不前;也可以成为助你成功的垫脚石。关键问题是:对待挫折,你是逃避它嫌弃它,还是征服它感恩它? 

 

           本文摘自潇竹即将出版的新作——《感恩教父彭成》

中国的青少年为何越来越脆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