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11月18日新京报,有删改。
一只湿漉漉的小狐狸摇头摆尾,抖掉身上的“雨滴”。这些小水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四散开来,在镜头之外演变成了一场“暴风雨”。
光棍节这天,英国广播公司BBC对外宣布,此前播放的一部野生动物纪录片中小狐狸抖落雨滴的镜头实际上是在一个谷仓内拍摄的,而那场“雨”不过是工作人用橡皮管子制造出来的杰作。BBC的发言人无奈的表示:“野生动物并不会按你期望的‘剧本’表演,观众们应该都能理解,电视节目都会有些人为加工”。英国保守党文化事务发言人杰瑞米·亨特Jeremy
Hunt却有不同看法:“任何造假的节目都是不应该的,自然和野生才是最重要的。不光是那些机智问答节目(作者按,BBC前些日子被曝光有几档儿童节目造假),作为公共电视台,BBC连纪录片这样的核心节目都造假,这对观众来讲真是个悲剧。”
说起来,电视野生动物纪录片正是滥觞于BBC。这要追溯到1955年,BBC开始制作并播放一档关于昆虫的电视系列纪录片《视野》LOOK,这档每集30分钟的黑白电视节目一直播放了12年。担任《视野》主持人的,是一个年青人,名叫大卫·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下文中我还会提到他。
随着电视影响力的逐步膨胀,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电视野生动物纪录片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更多的电视纪录片使得人们坐在沙发里就可以漫游世界各地,深入世界那些人迹罕至的角落,见识那些闻所未闻的动物、植物。
几年之后,我国也追上了这股潮流,1981年12月31日,《动物世界》开播。这档节目的影响力自然无需多说,赵忠祥老师的声音和那首片头曲深深的烙在了亿万观众的心中,至少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这是中国人接触我们这个狂野的地球的为数不多的方式。很快,人们就发现一个问题,《动物世界》里播放的为什么都是外国人拍的片子?的确,在《动物世界》播出20多年的时间里,播放的绝大部分都是购买自BBC这样国外媒体的片源,却鲜见国内作品。
其实,央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尝试过组织国内力量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但由于拍摄成本太高,还不如购买国外影片合算,最终放弃。的确,拍摄野生动物的确是一项十分耗时耗资的工程。以BBC于2001年拍摄的著名系列纪录片《蓝色星球》为例,这部讲述海洋生物的8集纪录片花费了1000多万美元,历时5年,涉及从南极到北极的200多个拍摄地点。为了拍摄到一群飞旋原海豚,一个摄制小组在茫茫的大海上搜寻了六周;
另一集中虎鲸杀戮灰鲸的壮观镜头,摄制组等待了八周;而旗鱼捕猎的镜头,摄制组苦苦等了400天。而另一个挑战则是艰苦的环境——制作人员的身影从6000米深海到南极零下50摄氏度高达16级的寒风中,这可不是在温暖的摄影棚中。在这部系列片里,我们又看到了大卫·艾登堡,现在已经是大卫·艾登堡爵士(干艾登堡爵士这么个活是我的最高理想),虽然年事已高,他仍一如既往的出 现在世界各地——比如庞大的蓝鲸身旁的一叶小舟上。在50多年的电视生涯中,作为制片人和作者他已经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奉献了无数的杰作。
其实在《蓝色星球》中,已经有观众指责BBC造假——那是一个大西洋龙虾产卵的镜头,事后有人指出那并非实在海洋里,而是在威尔士的一个海洋公园的鱼缸中拍摄的。其实这种“摆拍”的镜头在野生动物纪录片中并不罕见,有些时候这些野生动物的一些行为实在太难在野外捕捉到了。而且与开头那只小狐狸的情况不同,在那集影片最后的字幕里出现的“鸣谢”里就有那座海洋公园的名字。那些苛刻的观众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纪录片必须做到“最客观的主观”,拍摄者不得干涉拍摄对象。
事实上,完全不干涉拍摄对象是做不到的,但是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拍摄对象,绝不能伤害野生动物。当年央视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尝试虽然没有能成功,但是当年的摄制组中的一个年青人却爱上了野生动物摄影,他就是我国目前最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奚先生最近打破沉默,公开质问他的“朋友”关克)。奚先生在回忆当年一次拍摄经历时提到,摄制组为了让幼鸟老实呆在巢里,不惜把小鸟用绳拴住,而一天之后,被拴住的四只幼鸟全部死掉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拍摄我们自己的野生动物纪录片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但是野生动物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电影,它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因此得到专家的协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的拍到那些精灵,同时避免伤害它们。这也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
毕竟我们并不缺钱,拍《蓝色星球》的1000万美元,不过只能买74张老虎年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