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卖199元一斤的大米农民为何只获利1元?
农民说,加工企业低价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卖十元甚至几十元一斤。按水稻出米率60%计算,如果企业大米每市斤卖50元的话,水稻价格应该是每市斤30元。可是企业收购价平均还不足2元。稻农张宏雷算账说:种20亩有机稻的总成本超过2.2万元,总产2.5万斤,按高价2.0元一斤出售,共收入5万元。去掉种植成本,一家人忙活一年种这么多粮食也得不到3万元。(2012年1月3日《中国青年报》)如果按照农民张宏雷说的,就是每亩田可打粮食1250斤,获纯收入近1500元;一斤稻谷可获1.2元的纯收入(没有扣除工钱),如果扣除工钱,获利就不会超过1元钱。也就是说,即使卖199元一斤的大米,农民获得的利润也不会超过1元钱。
再算算加工企业的成本,据一位企业经营总监无意中透露,除了水稻收购价,还有收储、烘干、水电、设备折旧以及销售等费用,这些加工成本每斤仅为0.2元左右。只要对比一下,就知道加工企业是暴利的,暴利却是从农民的血汗中榨取。卖199元一斤的大米,农民才获利才1元,而那些种常规水稻的农民,如果按照国家的定价,每斤稻谷的收购价格1.1元左右,农民获利又有多少呢?种有机稻和种常规稻的成本几乎差不多。笔者下乡曾问过多位农民种每亩水稻的纯收入是多少?他们回答说,年成好,每亩田可获利200元,碰到灾年,就是血本无归。
真没有想到,当前大力提倡的“公司+农户”,一些地方却演变成了公司盘剥农民的一种形式。订单本来是保护农民的,在五常市却成了一把农民头上的“枷锁”。可以说订单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稳定米源,让农民卖粮不愁,然而,实际运行中,粮企却把市场风险推给农民,在订单中“做手脚”,订单成了“霸王条款”,成了控制稻农民把有机稻卖给他们的“非常手段”。这些榨取农民血汗的企业竟是那些国企:北大荒、中粮集团这样上市的企业。
商人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他们如此“扒”农民的血汗钱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当地政府为何坐视不管,不为农民争取更多权益,让农民的粮食卖上好价钱?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的服务宗旨是:“统一行使对稻米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带领企业闯市场,维护企业利益。”由此可见,人家只维护企业利益,没说维护农民利益。当然,维护农民利益,官员得不到好处,而维护企业利益,企业发展快,能增加地方税收和财政,是官员的政绩。因此,宁可企业掠夺农民的利益,他们也要维护企业的利益。有的地方官员甚至与企业沆瀣一气,联手坑害农民。说到底,还是侍弄一亩三分地的大多农民没有维权渠道,容易欺负。
其实,五常市的“米贵伤农”进一步暴露了“三农”问题,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官员究竟在为谁服务的问题。
无性,也可以是夫妻(女县委书记的官路史)
于是,最后一次缠绵,他疯狂地把种子种在她的地里……
看着她的婚车缓缓走远,他狠狠地说了一句:“他妈的,煮熟的鸭子都飞了!”
从此,他和她分道扬镳。新婚之夜,她却发现丈夫是性无能……
再次相见,她是他的顶头上司:她,县委宣传部部长;他,报道组组长……此后,她步步高升,直至县委书记。而他,却无法逃脱她的掌控……
链结: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88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