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体家的阴影

(2011-11-24 22:37:41)
标签:

文化

分类: 视读笔记

 

我算不上真正的董(桥)迷,以我的理解,真正的董迷应是那种即便腰包干瘪,买起上百元的牛津版眉头都不皱一下的人。我不行,买一本都心疼得掉肉。但是对董桥我确实也有兴趣,港版的买不起,大陆版的拉拉杂杂也买了好几本,关于董桥的文章也写了两小篇——当然不全是好话。

我对董桥的整体感觉是,精致,但过于精致,就像精美的点心,虽然可口,但不宜多吃,多吃就腻味了。将之比拟为鸡肋,“食之无(多)味,弃之(又)可惜”。自觉评论得应算公允。

董桥自然不会同意我的评论,最近重读《这一代的事》,才知多年前董桥就写过一篇《书房即事》,作为对这种批评的回应。原话是“六朝诗文绘画皆不自然,却凄美之至;芙蓉出水虽自然,终非艺术,人工雕琢方为艺术;最高境界当是人工中见出自然,如法国妞儿貌似不装扮其实刻意装扮也。”又批评“时下新生代锐意不读书,一心想自然,无奈办不到何!”说得也是。但这种辩解并不能让人转变对其作品的感觉。董桥说“最高境界当是人工中见出自然”,或者他也尚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以上都是闲话。此文想说的是前几日读书,突然想到有人评论胡适的文章,说淡虽然淡了点,但毕竟有他的面目在里面,让你一读,即知这是胡适的文章,所以胡适可以称得上是“文体家”。读文而知作者即为文体家,如果真如此,则董桥也可以称得上是文体家了。

如此说,以前还小瞧了他!

文章而有体,在于精神,在于气韵,也在于用笔的习惯。熟悉了作者的调子,就难免受其影响。受影响并不要紧,怕的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即使像,也是别人的面目,总算不上光彩的事。想起自己写董桥评论的经历,每次下笔,不由自主总想往董桥的调调上跑,知道跑不好,才勉强扯回。

近读杨小洲《夜雨书窗》,才知还有他例。杨小洲的笔下,真是一派董桥的旖旎风光!在《活该你迷她》一文开首,他即写道:“二○○八年初这几场好雪最是诗魂清绝,冰封了江南秀色不算,寒山孤旅的远景正合几分宋人笔意,所谓‘烟水灵空’之趣,是董桥文字里旧情婉约的境界,红梅消瘦,清丽惹人。乘这样的兴致从京城坐夜车抵楚地湖南一赏风雪满天的冷峻,雪夜围炉,盈掌一册袖珍小书《今朝风日好》佐伴一壶春意,端的风光无限。董桥文字从来总在声色迷离之间,情怀空谷秋霜绝俗,有自得其乐的清贵高雅……”

可怜见的,我这不读书的“新生代”有些地方竟然看不懂。

周泽雄曾写过一文《半仙笔法》,说“读中国文人的漂亮文章,有时,我会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同时觉得作者特眩。”杨小洲此文无疑应入此列。但周文举的例子却是董桥,引董桥文《河滨》结尾:“是过去的事情了;是历史;是古尔登在两位老太太房子阁楼上发现的一堆尘封的《河滨杂志》。可是,灰尘封不住历史;历史是比勒尔(Augustine Birrell)说的一大堆垃圾The great dust-heap called history)。每年除夕,送走的也该不是垃圾才好:是曳地的长裙,隐入小巷尽头的花草丛中。”单看此段,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至少每句话还是明白的。

终于知道相对有些文章,董桥的文章确还是好的。也知道读“文体家”的文章时,要更加地警惕,否则就要掉进“文体家”们的阴影里。

 

                                         2011-1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