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法国人在元通古镇开办的当铺遗址
元通古镇它不张扬,与成都黄龙溪、洛带等古镇相比,可以说,是个不很出名的古镇。
到了这里后,除了看到象麒麟街、双凤街、长寿街、半边街等街牌,连个导游的图标都没有。但走近后却发现,它的内涵在某些方面已超过许多很出名的古镇。
现在,许多古镇都进行了商业化的改造翻新,看过后,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事实上,每一座古镇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它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文化个性。象元通这样一座原汁原味遗存下来的古镇,往往更能展现它文化个性的自然和人文遗存物,更能够使人感受到它承载着的岁月沧桑。的确,走在这里的一条条古街上,历史象凝固在了这座古镇里。
到了元通古镇后,询问了一下当地的老乡,确定了一下几条老街的大体方位与走向,就沿街边看边拍。
元通镇上的麒麟街、半边街、东盛街、双凤街和增福街五条古街,都是清代中晚期和民国初年的建筑,街两旁的古民居几乎都没有翻新,成色很旧,许多门柱、窗棂都已腐朽、断裂,处处会发现岁月遗留下的痕迹。


这里挂的红灯笼上除了写有“千年小成都”字样的灯笼外,还有写着“元通清明会”字样的灯笼。
元通是富庶之邑,古时水陆交通就非常便捷,因此,自古商贸繁华。每年都要举办元通清明会,即农贸商品交易会。
据说,200多年来,这里繁华热闹的清明会享誉川西坝子,当地人自豪地说,可与成都青羊宫的“百花会”媲美。每年清明节这天,古镇大约会接待10多万人。会上,民间杂耍、小食、花卉雀鸟、春耕农具应有尽有。


一般来说,在不是赶集的日子里,街上很安静。加上冬季天亮的比较迟,虽然,到古镇时已近上午9点,但街上的人还是很稀少。一位老人身穿中山装,上衣兜上还别着枝钢笔,拄着拐杖走来。看样子是当地的老住户。
这位老人拐进了一个小巷。
朝巷子里望去,隐隐约约地能看到在拐弯处有块写有“古当铺”的牌子。

这条巷子叫“半边街”,顾名思义只有半边街房,南侧为文井江岸。街房建于清代中、后期。

半边街90号,这栋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很吸引人,其屋顶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
匾额等风化很严重,但还能辨认出匾额上很有东方意味的四个字:“光风霁月”。门框上镶嵌的对联已经被毁。这是当年法国人在这里开办的当铺,现在已经成了民居。

在拍照当铺的同时,那位老人也走进了巷子。
窄窄的巷子里一墙斑驳,似一条时光的隧道,老者佝偻的背影又似在述说着物是人非的无奈。
他拿出钥匙,打开了自家的房门......。
(未完,待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