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廖厚才
廖厚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72,470
  • 关注人气:4,8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录取,可“活动”的余地有多大?

(2008-06-24 23:04:37)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乱侃

    各地的高考成绩正陆续出来。高招不久就会开始。有人可能会考虑托人钻钻高招的“空子”。我现在结合自己曾在高校3次招生、在媒体做了10年教育新闻的经历,探讨高招这一最敏感的问题:高招可“活动”的余地有多大?

    类似的新闻我们《教育周刊》做过,如《高校招办主任的权力究竟有多大》等。您在网上搜索这个标题就能找到。既然博客比新闻纸更自由,更敢说话,我就在此坦诚地与您交流。

 

□“我的成绩不够,能不能交钱上大学。”
    解析: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么是道听途说“使钱”办成了事,要么是对高招政策的了解尚停留在20多年前。
    所谓的“多交钱上大学”,可能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实行大学收费“双轨制”。双轨制规定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委托培养生、自费生,这样,一向由国家统招的高考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计划外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但是,双轨制时招收的“自费生”也是有分数限制的,比公费录取的一般只低几十分(多数是20分)。1994年,国家宣布高考招生不再区分统招和自费两种计划形式,改变学生上大学费用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由国家包安排工作的做法。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学金、贷学金以及专项奖学金制度,逐步建立学生上大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制度。这就是一般说的“招生并轨”了。我们不研究这个政策。我只是回答:成绩不够时,钱不是万能的,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

 

□“省招办能给我抛档,这样高校就会录取我!”
    解析:这是最具欺骗性的承诺。这句话本身有一定的理由,但事实上在录取的关键时刻,如果你的能量不够,省招办和高校都不敢为你迈出第一步,谁先提出点招点录谁担责任。哪个负责招生的人会为你铤而走险,为你冒着违法的风险录取考生?请参见我在新浪上的博文《看看,“最专业”的高考招生骗子手腕有多高》,里面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虽然只考了300分,我也有办法让你进某大学。”
    解析:对于见识少、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来说,这是最具杀伤力的诱惑。那一年我回老家,乡亲们说老家一个甲鱼老板“本事真大”,把俩孩子同时送到了北京某顶尖本科大学,俩孩子高考都才300多分。我问家长:孩子是不是把户口和粮油关系、党团关系都转到北京的学校去了。家长回答:给他办事的人说“不用转”。上了半年学家长才知道,俩孩子算是北京那所高校的“计划外”的学生,要走自考。而自考的一次通过率能到10%就不错了;那所高校只能算帮助兄弟俩通过自考的“助考单位”。吹嘘300分帮你上大学,最后给你弄上的可能是计划外名额。而给高校招个计划外自考生,还能得到高校1000元酬金。

 

□“我认识某高校招办主任……”
    解析:我相信,负责任的高校招办主任不会没水平地给人打包票;但某些自称认识招办主任的人有可能吹嘘能“办成事”。如果考分不够,考生“入不了围”,招办主任也没有多少招儿。
    同时,过去有的高校有一定比例的“机动指标”,招办主任可以支配;现在几乎没有机动指标了;即使高校在各省之间有经教育部认可的调剂指标,高校招办主任也不会自作主张,而是由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如何使用这些可能出现的指标。

    当然,招办主任也是有一定权力的,如在艺术生资格的认定上有一定的权力;如在认定自主招生资格时有一定的权力;如入围后,他可以让你不被淘汰;如果他真愿意帮你,你的专业保障系数高一些……但你要权衡,你的筹码够吗?人家值得冒这个风险吗?

 

□“我可以托人按预科生录取。”
    解析:预科生的录取成绩确实低一些。但高校一般只对个别地区的少数民族办预科班,而且目前设置预科的高校极少。

 

□“我的分数刚过当地一本线,有人说也能给我录到北京的一本高校。”
    解析:大凡高校有“北京”俩字,在外地的招生分数一般都很高,通常是:北大、清华要超过当地一本线百分左右,人大、理工、外经贸、政法大学、中财等校要超过当地一本线五六十分;交大、化工等校至少要超过一本线30分以上。北京的二本校录取成绩都在外地一本线上下;北京三本校在外地录取成绩要在该地区二本线上。如果外地某考生只上了当地一本线、二本线,希望录取到北京的一本校、二本校,基本上是痴儿说梦。除非北京这所高校真的遇到了所谓的招生“小年”——那也应该是极小极小极小的“小年”。

 

    可以说,现在高招能够活动的空间比过去小了,余地不大。至少北京高校招生玩花活的空间很小,至少对手头仅仅有钱的普通人来说空间小了。每年我都听说过被骗的事。我与一些求助者讲这些,他们反而不相信,而是固执地相信“潜规则”;谁吹嘘得好他们相信谁,我无可奈何。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真空人,但我真的要告诉你:高招花活确实不多,至少在北京不多,至少不像人家传说的那样多。当然,如果你手眼通天,能调动巨大的社会资源办事,那另当别论。而对普通人来说,仅仅有钱,高招空间就是不大。信不信由你。——老廖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