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张*谋判“死缓”
——一个营销人的立场
前天和中兴通讯的一个朋友聊天,说到她们公司拍手机电视广告曾准备邀请赵本山,我说幸亏没请,换了李连杰,否则可以告他国有资产流失罪,其无形资产流失少说也有几个亿,判个十年八年都是应该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赵本山作的广告,中兴手机就只能卖给农民,同样手机,至少每台少卖200元。
于是说到公司品牌,营销……
中兴和华为(称他们为民族脊梁一点都不过分)都一样,目前营销思路,都是要把客户带到中国来,“眼见为实”。而且都设计好了固定路线,先香港缓冲一下、然后去北京或上海,最后来深圳签约,这样一路看过来,基本消除了“地域抗性”,感觉中国是个可以出高科技产品的地方。而之前,他们是不可想象的,想不到中国还能有高科技?尽管这两家企业不放过每一次国际参展机会,宣传自己,但与之前的印象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烙印太深。
那么这个之前的印象从何而来?
原因很多,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我们的文艺作品,比如类似张艺谋的电影。的确,一个是高科技,一个是黄土高原的老农民械斗,两者是很难统一的。
不由得想起韩国——我是猜想;但这样一个逻辑是显然的:他们的韩剧(不好意思,至今没看过一部)展示的是精致细腻的生活,于是韩国的印象就是精致、时尚,于是韩国的电器、汽车、服饰都来了,有了哈韩一族……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作为一个城市我们是老套了,但在国家的层面上,还很少考虑,否则张艺否的电影也不会被容许出去评个什么奖了(那个奖对今日中国有何用?)。
国家营销,这是每个文化工作者,包括宣传部门都要警醒的。
最后,我们按宣传费用比产值,反推过来,消除这样的印象需要多少钱,一算,吓了一跳,他们对中国的无形资产造成的损失至少五百个亿。可以判几百死刑了,朋友听了我的话,说那张艺谋还拍了申奥片呢,给个“死缓”吧。
——不是一句玩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