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尔·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实践其“介入文学”理论的杰出作家,也是坚持不懈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歧视及专制暴政作斗争的社会活动家。
1943年,他的第一部剧作《苍蝇》首演成功,此剧借古喻今,以暗示手法召唤人们奋起反抗法西斯统治,在敌占区引起强烈反响。同年又出版了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系统阐述了他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学说。
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论是萨特学说的基本命题。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人区别于物的最大特点,人只能通过自我选择来创造自己的本质,人生即“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萨特强调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学说”。自由在此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思想因素:一是对现存秩序和传统观念的否定;二是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努力。萨特学说的出发点是孤立的个人存在,但战争唤醒了他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世界大事的关注,他认识到人人都应该对社会重大问题作出认真的思考和决择,基于这种认识,他提出了“介入文学”的理论。
1947年2月,萨特开始在《现代》杂志上连载文学理论著作《什么是文学?》,系统阐述了直接干预生活的“介入文学”理论,郑重论证了“写作便是揭露,揭露带来变革,因而写作就是介入”的观点。
萨特在战前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第一次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
萨特的小说结构松散,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具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作者着力表现的是人物的处境、内心的冲突和艰难的抉择,因此他的小说一般被称为“处境小说”。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1954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名士风流》,以及长达四卷的《西蒙娜.波伏娃回忆录》。波伏瓦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终身知己。他们是一对自由情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他们那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婚姻束缚的“契约式爱情”,既惊世骇俗,又荡气回肠,而他们各自与其他异性及同性间的性生活既遭非议,又引人关注。不管人们如何评头论足,波伏瓦的一生活得充实而真切。其不容置疑的才华、追求卓越的自由心灵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在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坛上,波伏瓦永远是一个靓丽的人物,值得学术界的研究和探讨。
http://t2.baidu.com/it/u=325396390,1231836563&gp=48.jpg 20世纪最伟大的一对情侣作家
1980年4月19日,巴黎街头出现了法兰西世纪最为壮观的送葬场面:让—保罗·萨特(1905—1980)的灵车在朝着拉雪兹神父公墓缓缓进行。数万名巴黎市民自发的汇成了送葬的行列,街道两旁目送灵车的人不计其数,只是送葬的巨流长时间的滞留在悲痛的人山人海之中。
与此同时,唁电和致哀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送到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寓所,人们向这位当代杰出的女性,萨特51年来志同道合的终生伴侣致以崇高的敬意。
萨特和波伏瓦的契约式爱情被称为20世纪最奇特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结合是建立在他们所标榜的相互尊重个性和各自独立自由理论的基础上。他们从未宣布过结婚,但实际上共同生活了51年,直到1980年萨特去世。他们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各自又保留着自己的住宅,当然,他们的爱情也经历过波折,但这并未破坏两人之间的永恒关系。
那是1934年10月,萨特认识了波伏瓦的学生奥尔嘉,不久奥尔加和他们一起生活,开始了奇特的“三重奏”。但是,这三重奏很快的失调了,萨特热恋上了奥尔嘉,这件事对波伏瓦的打击很大,觉得萨特背弃了誓言。1943年,波伏娃以自己的这段亲身经历写成了第一部小说《女客人》,小说描写一对自由结合的青年男女和他们的一位女客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这位女客人崇尚自由而又放荡不羁,最后,是因为女客人死去,才平息了一场情感风波。
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一生留下了约50部体裁多样、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作品。1964年,瑞典皇家学会因为他的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时代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宣布拒绝接受,他的理由是:我一向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波伏瓦一共写过8本小说,其中《一代名流》于1954年发表后,当年就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她最负盛名的是出版于1949年的《第二性》,此书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经典。在美国,她的声誉超过了萨特。
这一对文坛双子星座,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共同生活中,他们风雨同舟。他们的许多著作都是共同商讨和切磋的成果。萨特晚年,丧失视力,波伏瓦每天不厌其烦地给萨特朗读最新版的报刊和著作,使得他的智力永不衰竭。在萨特病重的日子里。波伏瓦一直守在病床前,直到萨特的遗体被人抬走。六年后,波伏瓦去世,人们打开萨特的墓穴,将波伏瓦的遗体放在萨特的身旁。这一对没有结婚的终身情侣死后却永远的厮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