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活林
也许我是70后缘故,在办公室甚少那些80后交流,因为总是难以产生共鸣:谈爱情,我的爱情已转变成亲情;说婚姻,他们中大多未婚;聊压力,他们谁都活得挺滋润……而我在80后眼里,似乎老了,甚至像个“闷葫芦”。前段时间,总经办新调来个副总,我们叫他李总。李总是70后人,长我两岁,此前在别的部门就职。这个70后的到来,终于让我找了到知音,于是总想找机会和他套套近乎。可是,人家毕竟是公司高层,平时不是外出办事就是到总部开会,派下一大堆活后,连人影都见不到。

不聊也罢。毕竟每天有一大堆工作陪着我,用敬业精神麻痹孤独的自我吧。谁想,机会来了!一天下班前,李总找到我,说是明天让我陪他出门办事,到某县城广播电台,商谈合作事宜。第二天早上,李总开着他的蒙迪欧致胜如约而至。在楼下,他按响了喇叭。我从窗下往下一看:他从“致胜”里探出头,向楼上张望着。多数情况下,都是员工等领导,没想到李总竟然开车来接我。这个70后,够爽快、够亲和。
此行路程约两个小时。一道上,几乎都在聊天。李总人很随和,不摆架子,我们谈得很投机。聊天得知,李总来公司之前,曾在日本工作。在日本一干就是四年,好歹也算半个“海归”。10年前大学毕业时,李总被分到省直机关,负责外事接待。至于跳出来的原因,他不好意思地说:“当时,我和你嫂子在同一个单位,还是同一个部门。”办公室恋情,现在来说不算什么,顶多把恋人拆到两个部门而已。但在10年前却不一样。一是怕说闲话,二是工作也不方便。再有就是工作环境和氛围了。“当时的机关跟现在没法比”,李总似乎有点留恋,他说“像工资、各种福利待遇等,都没现在好!”加之是外事工作,还有很多条条框框,工作呆板、枯燥。种种原因,最终让李总有了跳槽打算。
后来在工作中,李总结识了一个日本朋友。在那位日本友人的介绍下,他从机关辞职去了日本,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在日本呆了四年后,李总又回国工作。至今,日本那里很多东西令他难忘,像居住环境、公司制度、社会保障、人文风貌等等,都令他感触至深。在日本他也结交了很多朋友,但还是不能交心,很多时候仍感到寂寞。“好在那几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像敬业精神、经营管理,等等。”回国没多长时间,李总就应聘到我现在的这家公司工作。

在新的环境,李总混得不错,老板把公司重要事务交他去抓,还给他配了这款车。李总也不负众望,来公司半年就创利润几百万元。眼下,他接了新项目,开拓城市周边市场。这次要去的县城,就是我们工作的第一站。真没想到,平时少言寡语的李总还很健谈,而且开车技术也挺棒,一路高速,车子都是在160KM/H。我甚至都没有感觉到车子是在飞驰,只觉得一路都非常平稳,听着耳边发动机嗡嗡的声音,感觉是那么的流畅。不时的弯道超车、减速刹车、在李总的操控下一切都变的得心应手。“坐李总的车,感觉挺安全、挺舒适!”李总谦虚地说,驾驶技术再好,也得看车的质量。
其实在当初公司为他选座驾时,李总执意要选“致胜”。因为,他身边的很多朋友就是开这款车。“一个人,他再有能力,如果没有好的平台,也没用武之地”,李总举例说,“车就好比一个人发展的平台!”
不知不觉中,我们很快到达某县城。以前,李总在我们面前不苟言笑,这回终于目睹他谈判风采了。面对潜在客户,李总出口成章,发挥理想。在谈话中,他很注意细节,并不断开启对方思路,真是话出有据,言之有理。一轮谈判下来,对方有了初步合作意向。李总这一仗真漂亮,让我大开眼界。70后有共同语言,但70后也有差距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