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清明,梅雨纷飞。
明天,是哥哥五周年纪念祭,料全国各地会有许多名堂众多的纪念活动。
五年光景,眨眼便过,然则雁过留声,怀念哥哥的声音与文字汇聚的波澜,一直在翻腾滚动,势头没有因时间之逝而减弱,此种情况在只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国电影史以及百年历史未构的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是一大异象,不仅特殊,而且唯一。
邓丽君、罗文、陈百强、梅艳芳、张雨生、薛岳、柯受良……这些曾经璀璨的银河之星,在天堂对着哥哥,也许也会露出羡慕的神情发出倾自内心的敬佩之音。
风起的日子笑着落花,雪舞的季节举杯向月。清明时节,月儿朦胧,欲举杯邀月也不得。在天堂上与朗月清风相伴的哥哥,还有什么心愿尚未了呢?
静静地呆坐在沁园花园里,盯着鱼池里自由游戈的彩鱼,风掠过,满园落英缤纷,唯有那棵英雄树,枝头红棉怒花,傲笑群树花丛。
为什么就没有一部关于哥哥纪录哥哥生活足印手迹的纪录片呢?
是没有人想到?或是想到了没有人愿意干呢?
事情不算复杂吧!拿着DV机,从哥哥出生地拍起,一直拍到文华酒店,拍到墓地……从香港到北京,从广州到温哥华,从台湾到伦敦,沿着他的轨迹,不作任何加工,只需真实纪录,忠实还原,就已经很丰富的呀。
采访人物,更多啦,从父母、六姐、唐生到陈凯歌、徐枫、黄百鸣、高志森、张学友、陈淑芬、苏孝良、黎小田、周梁淑怡、谭国基、王家卫、梁朝伟、陈小宝、向雪怀、谭咏麟、关锦鹏、钟楚红、王菲至董建华,每人一二句话,就已经很有价值。
成本,可以高,也可以低。哥哥粉丝们可不可以集资呢?如果有十万歌迷影迷,每人一百元,便一千万了。
如果有一百万粉丝,每人只需募捐10元。一千万拍一部人物传记式纪录片,应该说是足够了吧。在我二十几年的文化媒体经历中,好象还没听说过拍一部九十分钟的纪录片,需要如此昂贵的成本哩。几年前我监制的大型纪录片《国魂》,预算六、七十万,最后超支到一百五十万,全同行都说:有没有搞错呀,要拍百几万?
哥哥纪录片不需要编剧,原材料太丰富了,只需汇集精挑即可。
哥哥第一次回中国广州拍戏,地点在广州大道中外商中心的二楼餐厅,片名是《大富之家》,主演是梁家辉、袁咏仪、张国荣,外商中心旁边几十米距离,便是今天威震全中国媒界的《南方都市报》,楼里那批80后、70后的记者们在埋头编写哥哥纪念版时,我判断他与她压根就不晓得隔壁的一座酒店,在哥哥人生纪录册上留下过什么东东?
(未完·待续)钟路明匆记于沁园——2008-3-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