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人怀与“媒人”张艺谋
------- 往事并不完全如烟之二
奔波辛劳一天,抵最后一站中山大学时已是晚上十时。
学生们在梁球琚礼堂聚精会神地观影。
张艺谋 说:“嘿,先别惊动学生,我们去银幕后看。”
我不解,挠着脑:张导,你这么累,歇一歇吧。
张艺谋:其实呀,拍完这部片后,我还没认认真真从头到尾在大银幕上看过完整的片子哩。
于是,我与张盘腿坐在银幕后舞台地板上,把半场戏静静看完。
除了人物语言外,所有银幕人像与行为都是左右颠倒的,感觉怪怪的,但又特新鲜刺激。
片毕,掌声骤响, 灯光大亮,我的妈呀,千多人的场挤得水泄不通,连通道都是人。
在全场欢呼声中,张导健步上台前接受鲜花。
学生争相献花、发言,提问,一片欢声笑语不断。折腾了一整天,张导精神奕奕,神采飞扬,他从学校师生的认同中获得了很大的满足。
次日,张率剧组离广州。我买了几百元书送给男女主角,张代他俩感谢我。我说:应该我感谢您才对。
临走前,我告诉张,我除了电影宣发人员的身份,还是电台主持,主持节目叫《开卷有益》,专门介绍阅读教育的。
张眼睛一亮,用略沙哑、富磁性的声音,就在车子上帮我录了一段节目版头。录完自觉不满意,又录一次。
之后,再见张导,已是几年后的《英雄》。
而张,自《一》片后,再也不跑电影院了,一来没时间没功夫,二来也没必要了
记得暨大校方一位办公室干部私下告我,任何一位明星、导演到暨大,刘校长都不会出面接待。今次他是破例高规格出面接待,不是因为张是名导演,而是他拍了一部讲中国教育现状并且充满诚意的影片。
后来,某次与暨大教授聊天,一问刘人怀来历,吓了一跳。
刘人怀,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成都人,1940年出生,父亲是郭沫若校友,58年考入兰州大学数学系,同年参加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试制工作。后来,刘从事卡门的“薄球壳体非线性稳定”研究。
卡门是上世纪除爱因斯坦外世界第二大科学家,美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老师。
24岁那年,刘的3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上,与华罗庚同列在一个目录。
毕业后,刘到军工厂研究国防尖端技术攻关,成为中国第一个研究波纹圆板学者。当时,全世界只有苏联和美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中国名列第三。刘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精密仪器仪表心脏--弹性元件设计公式。
之后,刘应钱伟长邀请任教上海工大,钱是校长,刘与徐匡迪(后上海市市长)同任副校长。
他系统创造性地研究波纹板壳、夹层板壳、复合材料板壳、网格扁壳、单层板壳、双金属扁壳六类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提出厚板壳弯曲理论。世界著名力学家Panagiotopoulos评价“这些工作体现当代国际板壳理论领域科学工作现状的最高水平。对实际工程有十分重要意义”。
92年,调入暨大任副校长、校长。兼国家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是个科学门外汉,问何谓“板壳”?
教授答之:板壳是平板和壳体的总称。是固体中最常见的物体形式。大至地球、飞船、导弹、航空母舰、卫星、火箭、建筑结构,细至鸡旦、精子、卵子、植物种子、花瓣……
刘与张及我,三人的"脑袋板壳"结构一定各异,至少他俩人在各自专业都达大师级,属“薄球壳体非线性稳定”板壳,我呢,属"厚球壳体直线性稳定”板壳,始有天地之殊。
当年刘老师与我的合照,我不知丢失在何方,殊觉可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