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胜任力研究10年(2001-2011)审视】
(2013-04-05 11:33:12)
标签:
胜任力综述研究王建民教育 |
分类: 【学术文章】 |
王建民、杨木春:《胜任力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总体走向》,《改革》,2012年第12期,总第226期,第138-144页。
(2)中国胜任力研究10年(2001-2011)审视*
Literature Review on Competency Research in China for a Decade (2001-2011)
王建民 杨木春
四、胜任力概念与涵义辨析
国内学者对competence和competency这两个核心概念有多种解读和多版本译法。在中文论文和著作中,采用了胜任力、胜任特征、胜任素质及其模型等多种说法,这些概念的涵义也不尽相同。在此简要辨析。
(一)胜任力概念的“版本”
competence 和competency这两个词,在国外学者的使用中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戴维·麦克莱兰所作的那篇划时代的论文《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标题用Competence,文章的后半部分“Competency (Competencies ) ”。小莱尔·M·斯潘塞和西格尼·M·斯潘塞(Lyle M. Spencer,Jr. & Signe M. Spencer)所著的《胜任工作:卓越绩效模型(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中,交替使用competence 和competency。
事实上,按照英语构词法中,compet(e) + -ence或-ency词义相同。即后缀-ence和-ency均表示“性质,状况,行为,过程”的意思。查英汉词典,competence和competency作同一词条解释:competence,又作competency。[14]显然,这就是麦克莱兰和斯潘塞等交替使用competence 和competency的原因。但是,在使用中,这两个词稍有区别:competence为不可数名词,而competency为可数名词,复数competencies。在人力资源管理语境中,维基百科(Wikipedia)的解释是:Competence (or competency)“是一个人正确恰当地做事的能力”;
“competence”是“用于提高绩效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综合”。而“a competency”是“一组能够提供结构化指导的行为规则,可用于识别、评估和开发个体员工行为”。[15]这意味着,competence 和competency均可以作为“胜任力”概念使用。区别在于competency可以作为可数名词。因此,当强调“胜任力”由一定“要素”构成,而且构成胜任力的“要素”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和复杂性等特点;此时,就应该采用a competency或competencies来表述。
国内学者主要用competency作为关键词,有时也用competence。对这个关键词的译文有“胜任特征”(时勘,安鸿章等)、“胜任力(赵曙明,彭剑锋,章凯,萧鸣政等)”、“胜任力特征”(王重鸣等)、(胜任)素质(彭剑锋等)。[16]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采用“胜任力(competency)”是最优选择。
(二)胜任力涵义的界定
中国学者对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的涵义有不同理解和表述。但是,理解和表述的差异性不是很大。重要原因是在研究中借鉴了国外学者戴维·麦克莱兰、莱尔·斯潘塞和西格尼·斯潘塞理以及查德·博亚茨等人的观点。表2所示为七位中国学者在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中的定义,同时,为比较起见,列出国外代表性学者和机构的表述。
表2
研究者 |
定 |
时 |
胜任特征: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胜任特征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
王重鸣 |
胜任力特征:导致高管理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特征( KSAOs) , 即管理胜任力。 |
安鸿章 |
胜任特征:是指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确保该岗位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该岗位工作的个人特征结构,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 |
彭剑锋 |
胜任力:胜任力是驱动一个人产生优秀绩效的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和内驱力等。胜任力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
赵曙明 |
胜任力:个人所具有的对工作绩效有显著贡献的一系列特质。企业经营者胜任力: 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应当具备的能够为企业创造高绩效的心智模式、价值观、个性、兴趣, 以及能够使其胜任岗位的知识、技术、能力等。 |
章 |
胜任力: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其特征结构包括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的情景条件。 |
萧鸣政 |
胜任力: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高绩效者所具备的可以测量与开发的个体特征,它们能够将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其中有潜在的个体特征,也有外显的个体特征。 |
戴维·麦克莱兰 |
Competence/Competency(胜任力):能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角色或者情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潜在的特性。 |
莱尔·斯潘塞和西格尼·斯潘塞 |
Competence(胜任力):人格中潜在的、深层次的并且持久的个人特质,能够预测一个人在广泛多样的情境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与工作绩效,能够预测哪些人能做得好和哪些人可能做不好。这些特质与效标参照组的工作绩效,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 |
理查德·博亚茨 |
Competency(胜任力):一个人具有的并用来在某个生活角色中产生成功表现的任何特质,这种个体的潜在特征,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或者知识。 |
合益集团( Hay Group) |
Competency(胜任力):能够把平均绩效水平者和高绩效者区分开来的任何动机、态度、技能、知识、行为或个人特点。 |
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
Competency(胜任力):在一项工作中,与达成优良绩效相关的知识、动机、特征、形象、社会角色和技能。 |
比较上述定义,大体上可以归为三类。一类强调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质”;另一类强调胜任力是个体的“显性行为”;还有一类合二而一,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质+显性行为”。我们接受第三类定义的基本观点,即胜任力是“潜在特质”和“显性行为”的集合。这三类定义有四个共同点:(1)胜任力是组织中个体成员所具备的“有效”承担或完成既定任务的素质和能力的总和;(2)由个体成员的胜任力所形成的合力是实现组织高绩效目标的必要条件;(3)胜任力是可以评估、塑造和开发的内在素质、知识储备和行动能力;(4)胜任力因情境而异,有具体性和适用性。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胜任力概念的涵义可以界定为:组织中绩效卓越成员所具备的可评估与开发的内在和外在要素的集合;要素包括技术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精神、价值观念、性格特征和心理动机。这六种要素(competencies)有机联系、融合汇聚,形成“胜任”工作、项目、岗位、团队或组织的“合力”,即胜任力(competency)。[17]
五、胜任力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在过去10年中,国内学者主要借鉴国外专家开创的方法研究胜任力问题。大多数成果属于应用研究范畴,即通过一定的方法构建胜任力模型。
(一)胜任力研究方法
时勘、王重鸣等学者领导的团队,在胜任力应用研究中采取了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方式,即从一定假设(或前提)出发,形成初步认识(构建理论或应用模型或结构),观察分析事实或实例获取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或实践验证,证实或证伪初始的假设或认识,得出结论并讨论。实证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选题的价值判断、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作出假设(假说)以及对研究结论的解说。中间的测量和检验环节有既定的模式可依赖,严格按照规程进行通常就可以实现研究工作目标。
国内学者实证研究方式进行胜任力应用研究——构建胜任力模型,主要采取了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和编制量表问卷调查的方法。时勘领导的研究团队,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2001年,时勘、王继承等对中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了由影响力、社会责任感、调研能力、成就欲等等10项特征组成的胜任特征(力)模型;2002年,时勘、仲理峰等专家对18名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行为事件访谈,建立了中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包括威权导向、主动性、捕捉机遇等11项特征。浙江大学王重鸣团队,2002年编制管理综合素质评价量表调查了200多名中高层管理者, 构建了企业高级管理者胜任力特征模型。
在胜任力应用研究中,除了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还有文献研究、O*NET [18]工作分析(Job Analysis)方法、(专家)团体焦点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 FGI)、结构化面试、观察法、工作日志法、关键成功因素法(Key Success Factors, KSFs)等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运用网络工具的技术支持,开发出了网络德尔菲法、网络调查工具等方法。
胜任力应用研究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信度和效度高的数据。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需求、环境和条件而定。
(二)胜任力模型构建
如上所述,胜任力应用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什么是胜任力模型?各路专家有多种解释。时勘等认为,胜任特征(力)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即针对该职位表现优异者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安鸿章等指出胜任特征(力)模型,是对于人员担任某种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及其组合结构有明确的说明;由知识、技能、动机、特质和自我概念五个因素组合而成。萧鸣政提出,胜任力结构模型,是个体(组织)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一组胜任力要素的组合,或者说是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
综合多种观点,基于我们对“胜任力”概念的理解,可以将“胜任力模型”的涵义界定为:对成就组织中成员卓越绩效的可评估与开发的内在和外在要素的选项、内涵和结构直观而本质的描述。[19]要素包括六种类型,即技术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精神、价值观念、性格特征和心理动机。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一般程序分五步:第一,定义绩效标准;第二,选取效标样本;第三,收集整理数据;第四,分析数据建立模型;第五,检验与修订模型。时勘认为,如果为中国企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构建核心岗位的“胜任特征(力)模型”包括七个环节:(1)发展战略调研;(2)O*NET 工作分析;(2)问卷调查与访谈;(4)胜任特征编码;(5)构建胜任特征模型;(6)完善胜任特征模型;(7)形成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2] Chyungay,Stepich,Cox.Building a competency ----based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to educate 21st century business practitioner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6,81 ( 6 ) ,pp.307–311.
[3] David C. 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pp.1-14.
[4] Dreyfus, Stuart E.; Dreyfus, Hubert L. A Five-Stage Model of the Mental Activities Involved in Directed Skill Acquisition. Washington, DC: Storming Media,1980.
[5]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pp.9.
[6] S. Horton, "The Competency Movement: Its Origins and Impact on the Public Secto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2000,13 (4) ,pp. 306-318.
[7]安鸿章: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完善[J].北京: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4),pp.42-45.
[8]安鸿章,吴孟捷:胜任特征模型,[J].北京:职业,2003,(3),pp.16-17.
[9] 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p.12-13.
[10] 彭剑锋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p.35.
[11]彭长桂,张剑:国内胜任特征研究进展及评价[J]. 北京:科研管理,2006,(6),pp.62-67.
[12]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J]. 北京:心理学报,2002,(3),pp.193-199.
[13]时勘:胜任特征模型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第四届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09.
[14]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第二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pp.70.
[15]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 上海:心理科学,2002,(5),pp.513-516.
[16]萧鸣政等:党政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7]萧鸣政主编: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pp30-36.
[18]萧鸣政:关于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公选制问题的探讨[J]. 北京: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pp.92-99.
[19]赵曙明,杜娟:企业经营者胜任力及测评理论研究[J].上海: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 ,pp.33-40.
[20]赵曙明,杜娟: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 上海:经济管理,2007,pp.16-22.
[21]赵曙明:我国管理者职业化胜任素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2]仲理峰,时勘: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J].北京:心理学报,2004,(1),pp.110-115.
[23]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南开管理评论,2003,(2),pp.4-8.
[24]章凯,肖莹:胜任力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北京:成人高教学刊,2004,(2),pp.12-15.
收稿日期: 2012-08-16
* 基金项目:本文为王建民主持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适应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企业高管团队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批准号:10YJA630149)和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主体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开发机制研究》(批准号:11AGL002)部分研究成果。
[①] 这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分别是:(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时勘主持《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的评价研究》(2001-01至2003-12)(项目批准号/代码:70072031/G0205));(2)浙江大学王重鸣主持《电子商务背景下综合胜任力与虚拟团队绩效研究》(2001-01至2003-12)(项目批准号/代码:70071050/G0108)。(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于海波副教授2012年7月20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检索结果)
[②] 彭剑锋和荆小娟书中的“素质模型”,即本文所指的“胜任力模型”。关于胜任力概念框架以及国外研究者姓名译名的混乱,将在本文下一节梳理和界定。
[③] 赵曙明主持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经营者任职资格测评体系研究》(7037203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人力资源经理的胜任特征研究》(70572048)。
[④] 参见:(1)萧鸣政等著:《党政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2)萧鸣政:《关于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公选制问题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6期(这篇文章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党政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品德测评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0AZZ004)。
[⑤] 费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美国著名发明家和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⑥] 参考自时勘:《胜任特征模型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引用时,将时勘文中的“胜任剖面图”改为“胜任轮廓图”;“管理科学之父”,改为“科学管理之父”。
[⑦] 戴维·麦克莱兰(David C. McClelland,1917-199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956-1987年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之后转任波士顿大学教授到退休。关于“McClelland”的译名很多,如麦克米兰、麦克里兰、麦克利兰等。英文姓名翻译,应该以新华社通讯社译名室编《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月第4版)为依据。随意翻译,比致混乱。该手册第493页有McClelland的译名“麦克莱兰”。因此,这位胜任力研究大家规范的汉语译名是:戴维·麦克莱兰。
[⑧] 这一段阐述所依据的信息,以致“胜任力研究的演化”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参考萧鸣政主编:《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29-33页。
[⑨] 参见:(1)萧鸣政主编:《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30页。需要说明:该书中“《评估用于测量优秀海外文化事务官员必备素质的新方法 (Evaluating New Methods of Measuring the Qualities Needed in Superior Foreign Service in Formation Officers)》”,英文和译文有误——“in Formation Officers”应为“Information Officers”,这篇文章名称的译文应该是:《测量优秀驻外联络官必备素质新方法评估》)。(2)时勘:《胜任特征模型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3)百度百科:行为事件访谈法(2012-7-28:http://baike.baidu.com/view/4453920.htm)。
[⑩] 麦克莱兰创办的麦克伯(McBer)组织,现为合益集团(Hay Group)内部机构“麦克莱兰研究与创新中心(McClelland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该中心提供“具有突破意义的见解与服务,帮助客户测评、选择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了世界上最丰富、最全面的组织管理咨询数据库,使我们的客户能够参照所属行业中的最优秀企业来改进自己”。(2012-7-29:http://www.haygroup.com/cn/about/index.aspx?id=3157)
[11] Dreyfus, Stuart E.; Dreyfus, Hubert L. (February 1980). A Five-Stage Model of the Mental Activities Involved in Directed Skill Acquisition. Washington, DC: Storming Media.(http://www.dtic.mil/cgi-bin/GetTRDoc?AD=ADA084551&Location=U2&doc=GetTRDoc.pdf. Retrieved June 13, 2010)(转引自维基百科Wikipedia “Competence”,2012-7-30: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etence_(human_resources).
[12] Core Competence也译为“核心竞争力”。“把胜任力概念引入战略层次”的观点,参考萧鸣政主编:《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31页。
[13] Raven, J., & Stephenson, J. (Eds.). (2001). Competency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Peter Lang. (转引自维基百科Wikipedia “Competence”,2012-7-30: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etence_(human_resources).
[14] 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公司词典部编,朱原等译,徐式谷、杨枕旦定稿,陆国强、周治淮等审订:《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和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1998年8月第1版,第296页。
[15] 参见Wikipedia词条“Competence (human resources)”解释,2012-8-4下载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 Competence_(human_ resources)。
[16] 彭剑峰等,又将“胜任力”称为“素质”,“胜任力模型”称为“素质模型”。参见彭剑峰、荆小娟著:《员工素质模型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2-13页。
[17]
这里确定的六种要素——技术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精神、价值观念、性格特征和心理动机,基本符合胜任力“冰山模型(Iceberg
Competency Model)”的逻辑。(“冰山模型”要素参见: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John Wiley & Sons,
[18] O*NET 是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的简写,由美国劳工部组织发起开发的工作分析系统,目前已取代了职业名称词典(Dictionary of Occupational Titles,DOT),成为美国广泛应用的工作分析工具。
[19] “胜任力模型”属于“管理学模型”,参见王建民对管理学模型的定义: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中一个系统、一种理论或一类现象本质的或直观的描述。(王建民编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1 模型与管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