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琳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
国内外体育赞助的学术研究
资料显示,用于市场营销目的的商业赞助在近30多年得到了真正发展。就国际范围看,2000年IEG(International Event Group)估计赞助营销在过去的16年中增长了613%,而广告花费和销售促进仅分别增长103%和127%,且各类赞助花费中约67%为体育赛事赞助。国内的体育赞助随着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开发也日益受到关注。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体育赞助等营销方式的运用,借助体育的独特魅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竞争力。
体育赞助市场的日益壮大也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国外学术界对体育赞助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涉及五方面的成果:一是对赞助性质的探讨,包括界定赞助的内涵与特征,描述特定国家或行业中赞助的发展以及探讨赞助的本质;二是有关赞助管理的研究,例如分析公司赞助的动机和目标等问题;三是赞助效果的衡量问题,比如评价预期或非预期的沟通和赞助效果;四是赞助战略的实施问题,研究与赞助有关的战略以及隐蔽营销问题;五是赞助过程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分析赞助中的法律限制、税收内容以及烟酒等对健康有害的特殊产品或行业通过赞助进行营销的道德问题。从研究类型上看,这些研究成果表现为描述型、分析型和实证型。有关赞助性质的研究多为描述型和分析型,有关赞助管理、赞助效果衡量问题的研究多为分析型和实证型,有关赞助战略实施、赞助中法律和道德问题的研究中描述型、分析型和实证型三种方法均有运用。就研究内容上看,从早期对一些国家或地区赞助市场发展历史、现状及法律等相关问题的描述型研究发展到如今对赞助管理、赞助战略实施等问题的分析型和实证型研究,研究深度在不断增加,与现实的结合度以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大。
体育赞助塑造企业品牌资产的心理学机理分析
美国学者Bernd H. Schmitt认为,体验是个体对一些刺激做出的反应,体验常常来源于直接的观察或是一些活动的参与。体验的不同类型派生出感官营销、情感营销、思考营销、行动营销和关联营销五种方式,他们之间又互有影响。
其中,关联营销包含着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营销的很多方面,诉求于自我改进的个人渴望,希望别人(例如,亲戚、朋友、同事)对自己产生好感,让人和一个较广泛的社会系统(一种亚文化、一个群体等)产生关联,从而建立个人对某种品牌的偏好,同时让使用该品牌的人们形成一个群体。在关联营销中,很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社会分类和社会身份。根据某一特征或几种特征的组合进行社会分类来界定关联营销活动中的某些用户类型,使其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身份可以理解为个体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群体中成员知识的影响。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研究的内容之一是“个体从其对社会团体中成员的了解及对这些成员价值和情感重要性的把握得出的一种自我评价”。某种程度上看,关联营销的本质是通过品牌使个体与他人、群体或整个文化相关联。
此外,社会心理学将其他人的存在对个体思想及行为的影响分为“真实存在”、“想象存在”和“暗含存在”三种,其中“真实存在”意指面对面或其他形式(如利用电话)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想象存在”表现为消费者相信通过购买某种品牌能够改变自己的身份或是成为参照群体的成员,“暗含存在”偏重于消费者无意中购买与参照群体有关联的品牌或是模仿参照群体的行为。体验营销认为,上述三种存在方式的共同点是个体通过购买和使用品牌与其他个体发生联系。
体育市场中社会身份与品牌资产的关系分析
从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
从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分类和社会身份的理论以及市场营销学中品牌资产与关联营销的角度分析得出,体育消费者在消费体育过程中形成社会分类与社会身份的心理学机理过程,是企业通过体育赞助塑造品牌资产的理论依托与实施契机之一。为此,体育赞助是一种塑造品牌资产的有效体验营销方式。
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应该继续结合“洋为中用”与“本土化”视角,关注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视角的多样与研究内容的细化。具体而言,结合定性定量方法分析研究体育赞助问题是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从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角度探讨体育赞助问题亦是该领域应该坚持的研究方向。
前一篇:关于书吧
后一篇:火爆街舞缔造“动感地带品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