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死亡、自救!(佳作选读)
(2008-05-02
14:44:00)
陈凡编輯
作者:林间小丫
【陈凡按语】死亡迫来,人生常态中都会出现异常态的状态。作者用省视人生的冷竣心视,讲述了一位认识的女同友的自杀个案。她在写这篇记评文时,想必内心充满着苦楚和无奈,于是她写出了:“我能看到,孤独者蜷缩在地狱般无助的世界里,他们是怎样地拥抱着自己滴血的心灵哭泣。我知道,孤独伤身不利于健康,需要自救和他人的关注。可是,事实上陷入孤独深重的人,在最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愿意和别人诉说,也不再愿意向他人求助了。无论家庭和社会,我看到的是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生存舞台上,自我忙碌着,根本不可能关注到人在社会联系需求上存在的个人差异,我们的文化和人性的认识对此存在着误解。人们更多地认为:那些陷于孤独的人需要自救,需要自己找快乐。的确,忙碌的人很忙,无论是家庭或亲人往往也顾不上在意或者是关注到孤独者的倾诉和安抚。”这种对人生无奈与无助的认知,说明了一种感同身受的自我心态,这并不是说作者认同了这样的非社群化的宿命观,而是说,作者的心痛是因为一个人的孤独需要进行心灵上的梳理,而这个梳理的过程需要心灵的开启。开启什么?怎样梳理?那就是向自我自闭突围和冲剌。人生间事实上这种长久自闭者几乎没有不走绝路的,他(她)内心的情感很脆弱,极顾及自已的面子,稍有波澜不随心了就受不住,而常会用自已惯有的情感感应圈来套解,这正是需要自救的关键。
这个世界让人孤独。处在社会重压中的人们,哪里能关注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那些心寞的流浪者们在城市黑夜中徘徊,陪伴他们的永远是失落、寂寞和孤独。这个城市想寻找能够有足够耐心和时间来倾听你诉说的人,永远是那么的艰难。
我眼前看到的,或者我让别人看到的,可能完全不是真实的自我。对于那些死去的人,在周围人的眼中却只是一段谈资和话题,没有人理解和探究他们的死因。
死亡,是一种权利。
永生不可能,我们可以利用活着的几十年成就一番事业,乐观的人会这样想。但是,我怎么感觉我的双手永远是空的,活着的也并不容易。
对于那些无助的孤独,也许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悲伤。
我记得《布里奇特?琼斯的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
里面的一个情景,布里奇特.琼斯坐在沙发上一个劲地吃着冰淇淋......
我梳理着自己的心理路程,梳理着这些自然坦露的情感、自然的生理反射、梳理着社会与每一个自我之间的相互联系。想到天下那些退休,离职后日渐苍老的父亲母亲们;想到那一路狂奔在我眼前匆匆的脚步;想到那些为完成学业寒窗苦读的学子;无声无语中...
我体味,在这个世界上有数不尽的孤立和孤独,我知道,城市的角落中有怎样的无奈和与世隔绝。我能看到,孤独者蜷缩在地狱般无助的世界里,他们是怎样地拥抱着自己滴血的心灵哭泣。我知道,孤独伤身不利于健康,需要自救和他人的关注。可是,事实上陷入孤独深重的人,在最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愿意和别人诉说,也不再愿意向他人求助了。无论家庭和社会,我看到的是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生存舞台上,自我忙碌着,根本不可能关注到人在社会联系需求上存在的个人差异,我们的文化和人性的认识对此存在着误解。人们更多地认为:那些陷于孤独的人需要自救,需要自己找快乐。的确,忙碌的人很忙,无论是家庭或亲人往往也顾不上在意或者是关注到孤独者的倾诉和安抚。
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说,一个人是否会经历严重的孤独感,有近50%是基因方面的原因。而剩下一半的原因,则与一生中的经历有关。
加速,再加速的一路狂奔,这个社会人为的对速度和效率的过分强调,机关、学校、企业、商业、乃至全世界都已经变成了无数个庞大的机器,人已经被挤压和物化成了一个个螺丝钉和固定程序,疲惫加速在永远做不完的工作中,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关爱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享受内心的宁静。满眼看到的是随时都在通过手机来沟通的“手机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左耳换右耳忙得不可开交,却不能确定自己的下一站到了哪里,好像人们都乘坐上了“手机特快专列”,手机式的指挥,手机式的谈话、手机式的谈情说爱、像一个初涉世事、到处胡乱冲撞却不明白后果的孩子,人不知道自己到了什么地方,时不时的被这座创新奢华的城市,连同与它一起产生的一代代新人,莫名其妙的消亡和再生。在奢华的现代写字楼中你甚至是监视器摄像的主体,所有的物与景都变成了没有感情的监视器中的画面。敞开式的办公室中,人们忙忙碌碌,却连总裁或总经理是哪一位都没见过。
对于一个人来说,孤单、与世隔绝是件危险的事情。
许多疾病都与孤独有关。例如癌症与心脏病。这些疾病似乎都与某种相似的生理问题同时发生。社会联系很少的人更容易患上普通感冒;在同样致命的情况中,那些与社会隔绝的妇女,她们在确诊为乳腺癌后死亡的机率更大。独居是一个危险的因素,它会引起多发性心脏病,以及心源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而且,孤独感强的人睡眠也不好。去年最新研究显示,孤独的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的几率非常高。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林奇(James Lynch)在专著《心碎》(The Broken
Heart)中说:在有些社会里,人们不与他人分享思想、希望和感情。对于孤独者来说,早卒的几率明显更高。这已不是什么全新的发现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说:“当我看到孤独的人在做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时,我更喜欢他们。更喜欢他们,是因为我意识到,他们所体历的那种痛苦,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比以往更加同情他们,而当我自己也有那种感觉时,我对自己也更加同情。”
写这个,为什么?是在写我自己的孤独和忧虑?是在写我肤浅的浮光掠影的观察?都是,都不是。
享受孤独能让人自省,而陷入地狱的孤独能怎样?我想我们生活中的主题应该不会有太多不同。对于社会进程中的这些社会现象和人的生存状态,我们是否也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呢?!
我写下这些凌乱的文字,只是感觉心很痛、很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