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湖,珊珊一路在路边闲逛,
肚子饿了,就找了一家茶楼吃饭了,因为很想吃北京菜,就找了一家有个"京"字的饭店坐下了...
珊珊来的这家店,叫京味楼,很多人吃,而且价钱非常便宜。在这里,珊珊品尝了大部分在旅游前查过的美食了,很满足啊。
首先,先来一碗炸酱面. 8块
把蔬菜倒到碗里
加入炸酱.
根据资料说:老北京人做炸酱面十分讲究,酱一定要用干黄酱和甜面酱,猪肉则是精肉和肥肉三七比例,分切成小丁。肥肉先入锅,煸之出油,稍后放瘦肉丁儿、葱、姜末煸炒。待锅内发出肉、葱、姜的香味时,再把调稀的酱倒入锅内。用大火烧至锅内酱面儿大小气泡儿均匀的时候,逐渐将炉火调到小火。炸酱过程中,铁铲子在锅内自始至终要紧贴锅底顺时转动,酱绝对不能巴锅底,炸至酱面儿发泡时停火,大约需要十五分钟左右即可。
制作炸酱要点是:小火糗、酱面泡,油是一点儿不能少。

搅匀就能吃了,不过珊珊觉得,如果把酱都倒进去,就太咸了.

白水羊头 15块
据说白水羊头起源于北京的李营,古时候他们经常从内蒙贩羊过来卖羊肉,当大量的羊头扔掉怪可惜的,于是白水羊头就被他们发明了,将羊头的毛,眼等等等乱七八糟的全剔除干净,用白水煮过,再用刀削成薄薄的片,据说当年“羊头马”削得透亮,跟雪花似的,撒上椒盐吃。

点上椒盐,味道很野味,但想起这是羊头,个心总是有点疙疙瘩瘩的.

炸灌肠 8块
灌肠是一种北京特有的风味小吃,早在刘若愚所著《明宫史》中就有记载。光绪年间福兴居的灌肠在京城小有名气,福兴居的掌柜被称为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慈禧所喜。

点看都不像肠阿,不过一定要趁热吃,点上盐水蒜汁吃,很香口.

炒肝 5块
根据记载,炒肝作为北京传统早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问世百余年了。炒肝是由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会仙居"发明的,是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基础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炒肝。
有很浓的蒜味,味道不错,总是粘呼呼的,不太习惯...

驴打滚 2块
驴打滚,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由于制作方法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记得之前在那些小卖店买到的驴打滚,都是又冷有难嚼的,不过今天吃的驴打滚,热腾腾的,很柔软.不像以前吃的硬绷绷的.

艾窝窝 2块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里面是有点咸的.
珊珊一开始还因为是糯米糍,不过看到一粒粒的糯米,就跟广东的有点区别了.

炸奶酪 15块
这是服务员推荐的菜,珊珊于是试了一下.

就像炸奶粉团一样,又甜,又腻,吃不惯.

银耳绿豆粥, 5块
一碗既不甜,又不咸的冷粥.
不过因为暴晒后,保养一下皮肤吧.

我不是北京人,也不住在北京,其实我去的是那一家店,自己都不是很明白,告诉我是那条路我也说不清,反正就是走到哪,吃到哪拉.
我每次去旅游前,都会查很多资料,看当地有什么地道的美食,虽然说广州什么都有得吃,但要吃地道还是要在当地试。上面的资料是我来北京前查询的,如果说得不准确请大家不要怪我,
我不喜欢跟旅游团,像赶鸭一样,我反而喜欢这种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想去哪里就哪里,我突然发现,在北京,有很多狗,而且有很多像古庙一样的医院,还有很多很漂亮的厕所.反正就是医院不像医院,厕所不像厕所...
我喜欢美食,更喜欢有故事的美食,今天吃的菜,背后都有着里面一段典故,无论他好吃不好吃,吃不吃得惯,我都喜欢试,喜欢探究那美食背后的故事,从名字到典故,不想吃完就忘了.
这也是我流浪的目的,流浪的得益...
也许所有创作美食的人,都希望能赋予美食除了美味和营养以外的另一层寓意,让吃的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意境吧。
也许这也是那些传统美食能一直保留下来的原因吧。
加载中,请稍候......